旅加華人導演李珞:淳樸的堅持 安靜的力量
李珞,出生并成長于中國湖北,后在加拿大約克大學學習電影,多部電影入選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與新媒體藝術(shù)節(jié)并獲獎,已成為中國和加拿大兩國乃至國際上不可忽視的一名獨立電影導演。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總部將在6月11日至14日首次舉辦李珞電影回顧展?;仡櫿归_幕前夕,李珞在多倫多接受新華網(wǎng)記者的專訪。
記者: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即將為您的作品舉辦回顧展映,據(jù)說這是第一次集中展映您的電影,有何期待?
李珞:首先非常感謝這次回顧展的策展人布拉德·迪恩,他對我的作品很早就比較熟悉,從我剛開始做短片的時候他就知道,他一直對我的作品很關(guān)注,也對我有很多幫助,他看到我一部一部把這些作品做下來之后,他覺得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集中展映,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機會。其實我自己還沒有一起來看過我的這些電影,因為以前做過了就放在一邊了,我期待借這個回顧展我自己也可以回顧自己的電影,聽聽觀眾的看法,也算是對自己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一次總結(jié),同時為以后的創(chuàng)作尋找經(jīng)驗和方向。
記者:策展人推介您的電影文章使用的標題是《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我看了您的三部電影,2009年的《前幾天我去了一趟動物園》、2010年的《河流和我的父親》、2012年的《唐皇游地府》,都是黑白拍攝,電影傳遞的一種感覺是,在他鄉(xiāng)的遷徙和異化,安靜但有力量,也能感受到一些傷感無奈的元素,電影傳達的這些信息是特意的還是和跟你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guān)?
李珞:跟我的經(jīng)歷肯定是有關(guān)系的,我對生活中的各方面的東西比較敏感,對時間、回憶、歷史這些比較感興趣。其實我自己并沒有把這些作品做這樣的總結(jié),當時只是按自己的感觸和想法來做,可能自然而然我的心態(tài)和感受就流露出來了。我在加拿大接受的電影教育,我的中國文化的根子也在,各種因素,不一定是沖突,就會在作品里體現(xiàn)出來吧。
記者:您可能在做每一個電影的時候并沒有去想它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但作為觀眾看您的電影能感到強烈的個人色彩,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作為在加拿大的華人導演,您的這種堅持也讓我們很感動。如果給您的電影貼標簽的話,它們可以說是獨立電影,您為什么選擇走獨立電影路線?只是個人選擇,完成個人藝術(shù)追求嗎?
李珞:其實沒有太多這些想法,我一開始做電影的時候就是憑著一股熱情,就是喜歡電影,在學校里學習時開始對實驗電影很感興趣,我當時在多倫多約克大學學習電影時,接觸了很多實驗電影的作品,然后自己也開始做一些實驗電影的短片,實驗電影本身就沒有很大的觀眾群,純粹是對這種形式、對這種類型電影的熱愛來做這些作品,當然也得到了一些肯定,后來我就接著做長片。實際上沒有把他看成很特別的東西來做,還是沿著開始的路線,就是有感而發(fā),很有熱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確實沒有太多考慮市場的反應和觀眾的反應。我也意識到這種類型電影面對的觀眾群比較小,如果希望更多的觀眾看到你的作品,我可能也會做出一些新的調(diào)整和改變,我并不排斥以后去拍更主流的電影。
記者:獨立電影或者實驗電影,現(xiàn)在的生存狀況如何?在加拿大、中國、以及國際上,拍的人應該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導演都有。如果一定要分主流和非主流電影,那么獨立電影和主流電影關(guān)系怎樣?
李珞:在加拿大學習時,我對這邊的獨立實驗電影比較熟悉,接觸了很多人,我覺得他們有自己的傳統(tǒng),堅持了幾十年,有互相支持幫助和互相學習的風氣,但觀眾群還是比較小,資金上也都是小成本的電影,資金來源很多也是通過政府的藝術(shù)基金來資助,我覺得他們能夠一直堅持下來是對主流電影的很好補充,而且主流電影可以從實驗電影里學到一些新的東西,獲得很多新的啟發(fā)。中國國內(nèi)的獨立電影我其實不是很熟悉,我接觸了一些獨立電影工作者,國內(nèi)在這方面可能資金更困難一些,拍攝和制作環(huán)境可能更艱苦一些,但他們都在堅持,尋求自己的表達方式。獨立電影肯定沒有主流電影那樣獲得較大的資源和觀眾群,但對電影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很大的補充作用。
記者:關(guān)于商業(yè)片和文藝片,關(guān)于追求個人藝術(shù)風格還是商業(yè)利益,您怎么看?
李珞:其實我自己沒有太多考慮名利,我自己也看很多商業(yè)片,我也喜歡很多商業(yè)片,我覺得沒有必要把它們區(qū)分清楚,電影本身有自己的一套邏輯、語言和規(guī)則,其實做出一個好的作品,不管是商業(yè)片還是文藝片,至少先讓自己滿意,然后希望觀眾能夠喜歡。我其實沒與太多考慮是要做一個像你說的窮困潦倒的大師或者賺很多錢的商業(yè)片導演,(您還是保留一種很開放的心態(tài)?)對,有機會的話我都愿意去嘗試。
記者:最近國內(nèi)在上海等地舉辦了幾次您的觀影活動,從反響來看,現(xiàn)在中國電影觀眾是否更加多元化?另外,您是如何籌資的?
李珞:中國電影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觀眾,他們接觸的各種類型的電影更多,更加多元化,他們接受非主流電影可能也更容易些。而且隨著網(wǎng)絡日益發(fā)達,大家接觸各種資訊也比較多,肯定會有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的形態(tài)?;I資方面,我這幾部電影一部分是自己籌資,同時也申請加拿大政府的藝術(shù)基金會項目資助,整個成本不高,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可以把成本控制得比較低,也可以做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我電影中的演員基本上都不是專業(yè)演員,但他們有自己的特質(zhì),有些是專業(yè)演員都不一定能達到的效果,特別是如果我想做有別于主流電影的作品的話,他們的表演風格和我的作品理念是契合的。在中國,主要是通過這些朋友的幫助來做這些電影,他們所得的報酬很有限。
記者:您之前的一些作品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放映過,這次也是一次特別的回顧展,很快9月就是第40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您最新作品《李文漫游東湖》會參展嗎?
李珞:最新作品不是很肯定會參加,因為他們有一套自己選片的原則和考慮,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開始做這個回顧展,以后應該還是有機會吧。
記者:《河流和我的父親》這個電影給我印象很深,探討你和父親的關(guān)系和回憶,影片結(jié)尾部分的剪輯方式很特別,您把父親看過這部電影后的看法剪輯進去,帶著觀眾重新回顧一遍整個電影,而不是對影片重新剪輯,這種處理方式很特殊,想法是怎么來的?父母對您的事業(yè)支持嗎?
李珞:大部分中國父母對孩子從事電影或藝術(shù)方面的工作,可能都會有一點抗拒心理,覺得不是一項特別穩(wěn)定的事業(yè),但我的父母對我比較支持,雖然不是很理解,但還是很支持,我非常感激他們。特別是做《河流》這部影片的時候,父親對我?guī)椭艽?,他退休后寫的回憶錄啟發(fā)了我做這個電影,實際上這部作品就是我和他一起完成的,他可能對我的一些處理不是特別理解和欣賞,我也理解他的考慮,最后我們形成互相諒解,把這個作品做出來。這可能是比較典型的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不一定真正達到完全互相理解,但能對對方表示寬容和支持。(晏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