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讓世界聆聽川劇之美

沒時間去感受郁金香的芬芳和風車的壯美,連日來,為了《思凡》能完美亮相荷蘭藝術節(jié),中外藝術家們都全情投入到排練中。
2004年,同樣是在這里,身著繡鳳中式晚禮服的沈鐵梅,自唱自擊板,演員、鼓師合一,在交響樂的渲染烘托下,用原汁原味的川劇唱腔演繹出《鳳儀亭》,其出神入化的表演同國際化歌劇音樂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被歐洲媒體譽為“猶如意大利歌劇《茶花女》中主人公的詠嘆調(diào)般令人驚嘆!”
“時隔11年,我們攜《思凡》再次亮相荷蘭藝術節(jié),就是想借傳統(tǒng)川劇與西洋音樂的融合呈現(xiàn),詮釋出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別樣意境?!碑?shù)貢r間6月14日,在排練現(xiàn)場,沈鐵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傾述了她讓世界聆聽川劇之美的情懷。
“這不僅僅是世界舞臺對我個人的認可,更是對中國戲曲和中國藝術家的認可”
重慶日報:2004年,《鳳儀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首演。時隔11年,您攜《思凡》再次亮相這里,有何感慨?
沈鐵梅:2004年,我第一次和郭文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合作,踏上了世界的舞臺。說實話,當時的我還很緊張,第一次不用麥克風演唱、第一次與交響樂合作……11年過去了,我們再次受邀,這不僅僅是世界舞臺對我個人的認可,更是對中國戲曲和中國藝術家的認可。我信心十足,此次出征,只有一個目標:再次讓世界聆聽川劇之美。
重慶日報:在戲曲界有一句行話:男怕演《夜奔》,女怕演《思凡》。當初為什么選擇將《思凡》改編成室內(nèi)樂歌劇,亮相荷蘭藝術節(jié)?
沈鐵梅:我的理念是要用世界的語言講述中國文化。川劇是一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曲種,在我們的改編中,如果說川劇是鉆石,交響樂、歌劇等表現(xiàn)形式就是鑲嵌它的外在包裝。我希望以這樣的改編,讓更多的歐洲觀眾了解中國傳統(tǒng)戲曲之美。而作為川劇獨角戲的代表之作,《思凡》充分體現(xiàn)了川劇的“三氣”,即人氣、仙氣與猴氣,劇中以大段唱腔表白了色空由誦經(jīng)到下山的心理過程,層次分明,富有生活情趣,用郭文景的話說就是,這部戲很可愛。經(jīng)過我們在音樂、舞美、服裝等方面精心打造出來的這個版本,可以說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再一次完美融合,很好地詮釋出用世界的語言講述中國文化這一理念。
“如何在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同時,保持川劇的精髓,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重慶日報:當傳統(tǒng)川劇遇到歌劇、交響樂等其他藝術形式時,從《鳳儀亭》、《納襖青紅》到《思凡》,您覺得這些探索的藝術價值何在?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沈鐵梅:如果說《鳳儀亭》是要讓兩位演員的舞臺飽滿而又富有張力的話,那么《思凡》則是要讓一位演員獨撐舞臺,在整場演唱中層次分明地刻畫出小尼姑色空思春的嬌羞和對自由生活向往。作為藝術家,行進在傳統(tǒng)與時尚交相輝映的這條路上,我總是不斷地對自己進行著肯定與否定,并從中汲取養(yǎng)料。如何在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同時,保持川劇的精髓,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重慶日報:像《思凡》等這些與西方音樂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新版本,是否代表了川劇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沈鐵梅:從《鳳儀亭》、《納襖青紅》到《思凡》,這種形式的演繹愈加成熟,也受到了不少觀眾的認可和喜愛,說明以這樣的形式來推廣與傳播川劇不失為一條路子,但我個人認為,這并非川劇發(fā)展的主流方向。從發(fā)展的眼光來看,作為一個劇種,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是必不可少的,但保持其傳統(tǒng)的核心精髓是保持其純正性的關鍵,也是它未來發(fā)展必須堅持的方向。川劇藝術和一些古老劇種一樣,有著自己完整的體系,比如,川劇仍然需要保持“一桌二椅”的傳統(tǒng)背景以及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礎;再比如,在這幾出劇的創(chuàng)新融合中,我們沒有改變其中一句川劇唱腔,原汁原味地凸顯出了川劇之美。其實,傳統(tǒng)就是一個挖掘不完的寶藏,就看我們怎么用。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我們要始終對傳統(tǒng)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不斷挖掘其中寶藏,這是我們川劇人的使命。(吳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