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涉華庭審記錄中文版在上海首發(fā)
今年5月3日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甲級戰(zhàn)犯審判開庭70周年紀念日。日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中國部分》首發(fā)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這是國際上首次以中文形式呈現(xiàn)東京審判涉華庭審記錄。”叢書總主編、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規(guī)定審判語言為英語和被告方語言 (日語),因而此前僅有英文和日文兩種文本,12卷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中國部分》 在編譯參酌英日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雙重譯?!?。
從東京審判起訴書的55項訴因中,可以看到有20項與日本侵華和在華暴行有關,在最后判決的10項確定訴因中有4項與中國有關,在被判處絞刑的7名A級戰(zhàn)犯中有6名的起訴罪名涉及中國,最后的判決罪名中有4人涉及中國。中國與東京審判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東京審判具體審理了哪些罪行? 提出了哪些證據(jù)? 檢辯雙方進行了怎樣的攻防? 留下了哪些值得檢討的問題? 諸如此類的基本情況長久以來一直不明。因此,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和國家圖書館共同規(guī)劃出版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 的同時,歷時3年多整理出版了庭審記錄的涉華部分,正本清源,力爭在國際舞臺發(fā)出“中國聲音”。
在學界看來,作為東京審判的關鍵文獻,叢書的出版不僅是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以及施行南京大屠殺等累累罪行的相關證據(jù)的集中展現(xiàn),更是對日本右翼否認侵略罪行和對華暴行罪的最直接有力的駁斥。12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中國部分》 從1946年7月1日檢方立證階段審理“對滿洲的軍事統(tǒng)治”至1948年4月16日“原告方反對訴答”止,東京審判中涉及中國部分的審理共有120日,留下的記錄約有10400頁。這些記錄譯成中文約300萬字。(許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