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善用中國古典文化寶藏“勇闖”好萊塢
13日,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電影論壇“票房即將超美,成為‘老大’還差幾件事”在銀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廳舉行,導演李安的到來讓這場論壇成為目前為止今年上海電影節(jié)論壇的人氣之最。論壇開始前半小時,排隊等待進入的人群就從金爵廳所在的2樓蜿蜒到3樓,甚至有記者坦言自己提前3小時就來排隊了。論壇中,李安面容溫和,一直掛著招牌式的微笑。他不時爆出妙語,同時也綿里藏針地點出了國內(nèi)電影市場的癥結(jié)。
在這場探討中國電影如何打敗美國,成為票房“老大”的論壇中,李安給出的建議卻讓人意外,他希望從事電影的年輕人和電影市場“別沖得太快”?!霸谥袊?,電影屬于新興的行業(yè),熱錢大量涌入,全民娛樂的欲望很高。慢下來,并不是壓抑成長,一個東西能夠感人,能夠成熟,能夠成立的時候,本身就具有一股自然的力量,生長是需要孕育的?!?/p>
李安認為,一旦將在票房上“趕英超美”作為目標,難免陷入跟風陷阱。電影不斷重復自己,甚至撿好萊塢用過的故事,反而讓本該文火慢燉的上海菜,成了廉價的速食面。他說:“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美國的票房背后,為本土文化找到世界表達理念?!?/p>
寄語一:慢下來,警惕“搶錢”和“跟風”陷阱
建議年輕電影人“別沖得太快”時,李安有些不好意思地自我調(diào)侃,“這聽上去像沖著今天的主題唱反調(diào)”。但他接著又幽默地以自己為例:“我是36歲才‘開張’的,也許是所謂的幼稚期比較長,但是晚熟沒有什么不好。”李安的經(jīng)歷影迷并不陌生,在畢業(yè)后的6年里,他堅持不去做能賺錢、卻不喜歡的工作,以至于那些年多在家做家務、帶孩子。而他曾說,那6年時間的堅持,就好像是往銀行里儲蓄,慢慢的,利息就都收回來了。
而這聲“慢下來”也同樣適用于中國電影市場。面對快速上漲的中國電影票房,李安提醒,和票房一齊上漲的還有“題材跟風”與“爭奪明星”的問題,而這些都是電影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大忌?!芭摹杜P虎藏龍》時,動作指導袁和平每天晚上都得吃兩片安眠藥才能入睡,幾十年來,他每天想著動作上的創(chuàng)新。但是一個人就那么兩條胳膊兩條腿,難度可想而知?!崩畎舱f,藝術如果僅僅滿足于已經(jīng)得到市場認證的內(nèi)容與范式,不去創(chuàng)新求異,很快就會讓觀眾陷入疲態(tài)。
在李安看來,“以為搶到明星,就得到了市場,便不再關心質(zhì)量”,這也是票房至上心態(tài)帶來的市場陷阱。他提醒,早年港臺影壇就曾一度深陷爭奪明星的歧途,但隨著明星價格的一路飆升,導致的卻是其他工種的工資分配不均,甚至是制作經(jīng)費的縮水。“明星確實能帶來票房,但是電影人要心里有數(shù),電影不是兩三分鐘的MV,觀眾要看的是和情感、情緒、情懷有關的東西。”
寄語二:要找到中國式的電影敘事方式
“中國人多市場大,超越美國市場是遲早的事情,但是美國電影的國際地位靠的不僅是票房。美國票房背后,是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傳播的力道,如何形成中國式的文化表達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睊伋鲞@個頗有深度的見解后,李安再次拿自己“開涮”,他笑言,在自己的少年時光,美國電影特別火,那時候只要一看美國電影里的演員明星、生活方式、時尚造型與經(jīng)典臺詞,父母的話便全拋在腦后了,可見其背后流行文化的強大感染力。
在李安的電影中,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重要的議題。一部《臥虎藏龍》便是典型,這部影片被視為東方文化“走出去”的經(jīng)典案例。片中,除了宮墻、竹林、功夫等大量中國元素組成的視覺氛圍外,故事表達亦充滿了東方文化特有的壓抑與敏感———李慕白與俞秀蓮囿于儒學倫理的愛情困境,極具東方色彩。但主人公玉嬌龍的個人主義精神,以及發(fā)生在她身上的強烈情感沖突,又同時兼顧了西方觀眾的審美趣味。李安說,自己是在崇尚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鼓勵矛盾沖突的東方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到美國學習戲劇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分在戲劇沖突的營造上,這就讓他的作品兼具了兩種文化的特質(zhì)。
“這個世界需要的故事,不光是一個英雄做一個決定,然后全世界就變成了迪士尼樂園。”好萊塢式的故事觀眾聽多了也膩味,而中國文化與民族在氣質(zhì)上是柔性的,雋永的。這些中國古典文化里的寶藏,恰恰可以滋潤已日趨僵化的好萊塢語境。當下的問題是如何為“這種情懷、邏輯找到合適的世界語言”。這就要求中國電影人內(nèi)在的充實,以及外部不急功近利的健康產(chǎn)業(yè)環(huán)境。
寄語三:技術人才匱乏是中國電影發(fā)展的軟肋
近年,李安的電影中,技術成為不可忽視的元素。好萊塢說永遠不要碰“動物”和“水”,這兩樣元素是技術投入的“大坑”,但在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卻只有動物和水,視覺特效與3D技術,成了填坑神器;在新片《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中,李安則首度嘗試4K與3D結(jié)合的拍攝方式,屆時似乎又將是一場獨特的視覺體驗。
“做藝術片的導演通??床黄鸺夹g,說這是嘩眾取寵,但我不這么覺得。技術為藝術服務,為什么同樣的故事,有的人就能將它說得很有趣,這和角度的選取與技術的運用有關?!蹦壳半娪凹夹g人才的匱乏,恰是限制中國電影發(fā)展的一個軟肋。在美國,李安只要拋出一個要求,專業(yè)的技術人員便會提供各種方案,讓導演選擇,“甚至一位普通的混音師也會從他的工作視角出發(fā),為你分享他對電影的理解,告知你將音量稍稍調(diào)高一點會對氣氛表達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在中國拍電影,雖然自己享有最高的掌控權(quán),控制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辛苦程度卻被李安比喻為“要脫三層皮”———所有事情都得自己“下去做”,很難得到專業(yè)人士在細節(jié)上的建議與提點。
“歐美影視產(chǎn)業(yè)的歷史比中國長,我們沒必要跟他們齊頭并進。年輕人要先把基本功學好,不要看不起技術,因為藝術的術,本身就代表了術業(yè)。只有技巧與手法上先跟上全球標準,才能為后面的人和作品做好筑基工作。”李安說。(張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