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非遺傳人促大冶刺繡“飛”上太空(圖)

日前,“劉小紅刺繡藝術館”在湖北大冶尹家湖西岸正式開館。展廳中有一幅名為《星云之夢》的刺繡作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欣賞。在這幅面積不足35平方厘米的繡片上,柳針、盤旋針、摻針等多種非遺刺繡技藝融匯交織,虛實相襯,極富奇幻感。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順利發(fā)射并與天宮二號實驗站成功對接。伴隨著飛船飛入太空的一幅刺繡作品,就是由湖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冶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劉小紅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老師指導下設計并主繡完成的《星云之夢》。存放在展廳里的這幅刺繡是劉小紅重新繡制的復制品。
“大冶刺繡在太空遨游,我十分自豪。”49歲的劉小紅于2016年6月赴上海參加研修培訓。當時,她是湖北黃石地區(qū)唯一一位受邀的刺繡大師。研修期間,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接到了一項“秘密”任務: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與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邀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聯(lián)合刺繡大師們共同創(chuàng)作一幅刺繡作品,跟隨預計發(fā)射的神舟十一號飛船上太空,以此紀念中國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60周年。
隨后,20多名全國各地的刺繡學員紛紛選送了自己的刺繡圖案,劉小紅也設計了3幅圖案備選。經上海大學的挑選和推薦,有關部門認可了劉小紅的初稿方案。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們的精心指導下,劉小紅對圖案修改完善了五六次,最終設計的圖案左邊是一顆帶尾巴的紅色星云,右邊是一顆藍色星云,七彩星云組成的“60”字樣,象征中國航天事業(yè)60年的崢嶸歲月,背景是藍色星空,整個構圖有一種科幻風格,取名為《星云之夢》。
當時,刺繡作品要求在一個星期之內完成,時間相當緊張,許多學員都覺得難度太大,因為完成這樣的作品通常至少需要一個月。劉小紅與其他3名學員組成刺繡小組,由她擔任主繡手?!拔耶敃r就想著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睡覺時腦子里想的都是刺繡的事。”劉小紅每天早上7點多開始,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天工作長達17個小時。當時她住在賓館里,一步都沒有離開過房間。
不同于刺繡常用的布料,這幅作品用的是太空特制布,布料質地堅硬,穿針特別費力。劉小紅在繡的時候,手經常被針刺破流血,只好用創(chuàng)可貼包住手指做防護,12片裝的創(chuàng)可貼她整整用掉了兩盒。4天后,當一幅美輪美奐的刺繡作品呈現(xiàn)出來時,上海大學的教授都震驚不已,稱贊她是刺繡神手。
大冶刺繡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刺繡,主要分布在鄂東南的大冶、陽新等地,有著鮮明的漢繡藝術特點。刺繡圖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極其豐富且變化無窮,采用不同的針法可以產生不同的表現(xiàn)效果。2013年,大冶刺繡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大冶市委、市政府關心支持下開館的“劉小紅刺繡藝術館”,同時承擔著“湖北省刺繡傳承基地”的職責。刺繡傳承基地分為兩層,一層有刺繡展廳、刺繡技藝現(xiàn)場制作展示舞臺以及刺繡體驗區(qū),觀眾可通過全方位的展示了解大冶刺繡的歷史及現(xiàn)狀。二層則是手工藝教學區(qū)、大師工作室等,觀眾可以在這里交流學習刺繡技藝,推進技藝的良性發(fā)展。大冶市委書記李修武在館內參觀時,指著一件用大冶刺繡技藝繡出的傳統(tǒng)嫁衣稱贊不已:“這種類型的繡品完全可以通過產業(yè)化運作推向市場,既有賣點又有亮點?!?/p>
當初設計《星云之夢》時,劉小紅添加了許多現(xiàn)代感的元素,目的就是讓傳統(tǒng)手工藝品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感,讓年輕人也能喜歡刺繡。她說:“我要將傳統(tǒng)刺繡手藝融入現(xiàn)代生活中,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大冶刺繡,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王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