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在印度:味蕾上的文明交融 印證華人百年史
新華社孟買2月1日電 通訊:中餐在印度——味蕾上的文明交融
新華社記者畢曉洋
幾乎每個初到印度的中國游客都會被城市街頭密集的“中餐館”數(shù)量所震驚;翻開很多餐廳的菜單,也通常能發(fā)現(xiàn)長長一列“中式菜肴”——“川味炒雞”“客家面條”“滿大人羊肉”“素炒什錦”……乍看之下,各路旅行攻略上那些對于當?shù)仫嬍车摹翱謬樖健备嬲],都顯得無比多余。
但當真正面對服務生呈上來的菜品,絕大多數(shù)中國游客的臉上都會寫滿問號:甜辣口味的醬燉雞肉、賣相油膩的速炒干面、泡在怪色湯汁里的羊肉塊、裹滿不知名醬汁的過熟蔬菜……一切都應了最近走紅的那個句式——我吃的一定是假中餐。
雖說個人口味基于各自的生活經(jīng)歷,飲食風格卻是區(qū)域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盡管“貨不對版”,印式中餐的發(fā)展卻成為兩國民間百年交流史的有力佐證。
一個世紀前,大批華人開始從中國各地特別是潮汕地區(qū)跋涉萬里,遠赴天竺,并在加爾各答安營扎寨,形成了印度最古老的華人聚居區(qū)。與獨特的皮革手藝一道,中國口味也隨著社群的壯大逐步擴散,中餐成為印度人最喜愛的“外來菜系”之一。
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里,華人開始逐步融入印度社會,大至婚娶生育,小至簞食壺酒,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不斷接觸、碰撞、影響、融合。當?shù)刂胁鸵沧匀欢坏丶尤肓擞《仍亍巢谋唤菰陬愅诟魃о尼u汁中,鮮香麻辣的川菜化作大蒜和辣椒帶來的感官刺激,印餐骨架搭配濃油赤醬化作“滿大人菜”的精髓……這些微小變化日積月累,形成了今天印式中餐的基本框架。
但自上世紀60年代后,大批華僑被迫離印另謀生路,印式中餐開始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固化”和“簡化”歷程:講究色香味的烹調(diào)藝術(shù)被概括成選一種醬汁再選一種食材的排列組合,簡單而粗暴;本應琳瑯滿目的各色小吃也逐漸銷聲匿跡,化作直截了當?shù)摹包c心”二字,可選項也只剩下了燒賣和蝦餃;無論速食湯包還是即熟干面,都頂著“客家”二字稱霸貨架,入口卻更像口味紛繁的各色咖喱。印式中餐在這種狀態(tài)下持續(xù)了半個世紀,成為印度人腦海里中國風味的印象。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和商人踏上了這片廣袤神秘的土地?!爸袊浮钡脑黾樱馕吨爸袊丁毙枨蟮臄U大,帶動了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中餐館”在印落地生根。過去一年,僅新德里就至少新開了三家中餐廳,火鍋炒菜水餃餛飩這些熟悉的字眼不再只存于記憶。超市貨架上的中餐調(diào)料越來越多,綜合市場里的“中國蔬菜”日漸豐富,孟買老華僑后代經(jīng)營的餐廳也更新了菜單……
筷兒尖尖,唇齒間咂摸舊人故土;碟兒圓圓,胃腸里演繹文明交融。從遠赴重洋到融入當?shù)?、從裹足不前到又一春天,中餐見證了在印華人的百年歷史,也預示著在印發(fā)展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