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人耗時7年 將徽州古宅打包到波士頓(圖)
中國僑網(wǎng)7月6日電 題:耗時7年,花費1.25億美元,她將徽州古宅打包到波士頓,守護中國人“家”的模樣
這幾天,第41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在波蘭召開。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嶼分別申請了自然遺產(chǎn)和文化遺產(chǎn)。小僑期待能有好消息傳來。
今天,小僑要說的這個事兒也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有關(guān)。一個美國人,歷時7年,耗資1.25億美元,將一棟徽派古宅全部拆下,然后將它整個“打包”,原封不動把它搬到了美國波士頓。
這棟宅院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在海外重建的古徽州建筑。一起來看看安徽“蔭馀堂”漂洋過?!斑h嫁”美國的故事——

蔭馀堂位于黃山市休寧縣黃村。清康熙年間,在外地開典當鋪的黃氏后人衣錦回鄉(xiāng)修建這座宅院,其名稱里包含了“蔭求祖蔭、余祈富余”的愿望。
這座有著16間臥室、四合五開間的大宅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高過屋脊的馬頭墻、天井、屋內(nèi)有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

此后,8代黃家子孫住在這里,蔭馀堂熱鬧了200年時光,見證了一代代黃家人的甘甜悲苦,直到上世紀80年代,宅院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
1996年,黃家后人回鄉(xiāng)掃墓,齊聚蔭馀堂,他們商量著將蔭馀堂拍賣或者拆除。
而機緣巧合,一個人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座老宅的命運。
一位叫南希·柏琳娜的美國人此時正在安徽旅行。她從哈佛大學(xué)建筑史專業(yè)畢業(yè),曾數(shù)次來到徽州,粉墻黛瓦的徽派宅院讓她十分迷醉。此時,她的身份是波士頓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的中國藝術(shù)主管。

在蔭馀堂即將被賣掉的節(jié)骨眼上,南希和黃家人見面了,她說明來意:將蔭馀堂原樣搬到波士頓復(fù)建展出。
黃家人認為,破敗的祖屋若能在美國得到重建,是這座老宅最好的結(jié)局,也符合尊重祖先福蔭后代的本意。
幸運地是,這個計劃得到了中美兩國政府部門的批準,成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個項目。項目也得到了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會的支持。
1997年,蔭馀堂開始解體調(diào)查。蔭馀堂第35代后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別。
安徽到波士頓隔著千山萬水,異地復(fù)原談何容易。
宅院的拆除工作整整持續(xù)兩個多月。拆下來的部件不僅包括700個木件、9000多塊磚瓦、石料等建筑材料,還包括了家具、生活用品,甚至院墻、門口鋪設(shè)的麻石路板也一并搬走。
工作人員將主要的木石結(jié)構(gòu)部件都進行編號,記錄原有的組成方式。這些構(gòu)件運走時,共動用了近四十個國際標準貨柜。
1998年2月,它們?nèi)窟\抵波士頓港口。
在隨后的五年里,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對蔭馀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zhì)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
碧波地博物館還為此擴寬了馬路,拆遷了一大片居民區(qū),只為給蔭馀堂讓出更多的空間。
為了尊重中國文化,開工重建時還行上金花、批紅布、安五袋、釘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tǒng)的破土上梁儀式。
2003年6月21日,蔭馀堂正式向公眾開放。宅院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最初的模樣。
為了保護宅院,博物館規(guī)定,參觀蔭馀堂需要單獨購票,游客按批參觀,背包不允許帶入,嚴禁攝影,時間限為半小時。
博物館還為蔭馀堂專門制作了一個網(wǎng)站,叫做yin yu tang,a Chinese home。在這里,蔭馀堂簡史、蔭余堂家譜世系,來往家信、建筑特色、搬遷過程等一目了然。
此外,網(wǎng)站還用3D透視圖、視頻等詳細、立體地再現(xiàn)了蔭馀堂的建筑構(gòu)造和細節(jié)。


多年以后,蔭馀堂后人黃秋華來到了波士頓。他回憶見到祖屋時的場景: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庭院里面拉大提琴,覺得自己穿越了時空,情不自禁流下淚來。
在黃村,蔭馀堂不過是一座普通的宅院。在當?shù)?,許多這樣的宅院都因為年久失修而逐漸破敗。
而在遙遠的大洋彼岸,這座博物館不僅保護了一座宅院,更保留了當年的中國人“家”的樣子。
蔭馀堂,蔭庇的不僅是黃家子孫,更是所有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
(來源:中國僑網(wǎng)官方微信,作者:冉文娟,ID:qiaowangzhongg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