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廚師轉行做面塑師 冀將中國傳統工藝推向海外
原標題:80后廚師轉行做面塑師 冀將中國傳統工藝推向海外
【解說】12月8日,32歲的胡旭春正在山西太原一家幼兒園給小朋友們上課。他曾經是一位廚師,卻在接觸到面塑后果斷轉行,希望將這項傳統工藝傳向海外。
【同期】面塑師 胡旭春:學廚師時候有炒菜、涼菜、面點,忽然間有人做雕刻,拿著一把刀,拿蘿卜西瓜刻出來各種人物,我當時就感興趣,就學習這個,就接觸到面塑。因為本來我就是山西人,對面比較有感情,忽然間感覺到莫名就喜歡上這個東西了。所以我就從飯店辭職做面塑推廣。
【解說】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樣藝術形象。辭職后的胡旭春開始四處拜師求藝。
【同期】面塑師 胡旭春:去找人家學的師父,最年輕的都已經五六十了,稍微大點的都六七十了,其實它是個非遺,也是個民間文化,但是年輕人沒有人學了,當時我學完就想了一點,回來推廣給年輕人。
【解說】四處學藝的同時,胡旭春不斷在傳統的面塑形態(tài)上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以人物居多,每個人物從頭飾到服飾,從五官到神態(tài)都十分精準細致。如今,胡旭春從事面塑制作已有15年之久,并在山西省藝術職業(yè)學院擔任面塑老師。在他的工作室里,從關公到門神,從福祿壽星到卡通動漫,從童年記憶再到大型舞劇人物,各個領域均有涉獵?!斗勰呵镏_前幕后》是其中一件大型面塑作品。
《粉墨春秋》原是一部以中國古典舞為主要表演風格的舞劇。為了用傳統工藝展示舞劇幕后演員的艱辛,胡旭春帶領8名學生經過半年時間打磨,共創(chuàng)作出50多個人物形象,還原8個舞劇場景,僅道具和配飾的種類數量就多達350余種,其創(chuàng)作手法的精細程度,令觀者驚嘆。
【解說】胡旭春在業(yè)余時間還會去幼兒園、小學和老年大學里教課。學習面塑的也不乏外國人,目前,胡旭春帶著自己的作品已去過美國、俄羅斯、斯里蘭卡等國家。
【同期】面塑師 胡旭春:去到那的時候剛開始給他們介紹這個材料是面的時候他們很驚訝,為什么驚訝,因為他們的面就是面包,但是一提到面他就想到肯定會壞掉的,我就給他解釋 這是中國一個傳統的方子。國外也有雕塑,他們都是三個月半年或者 更久的時間做的雕塑,當時我給他們做頭像的時候用不到五分鐘就做好一個頭像的時候特別驚訝。再就是小孩們過來,可以說不需要語言交流,我搓圓或者搓長,他們跟著我搓,一會一個小卡通就做好了。
【解說】為了將面塑更好地向海外推廣,他還計劃赴德國等國家進行交流,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項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