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華埠中餐廳轉型 商鋪租金3年漲4成
中國僑網9月4日電 據加拿大《明報》報道,加拿大多倫多士巴丹拿道的中區(qū)華埠在近年來因有眾多由中國大陸移民經營的風味特色餐廳入駐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重新煥發(fā)勃勃生機,由此而出現了商鋪緊俏、一鋪難求的現狀,商鋪的租金在過往3年漲了40%。
多倫多華埠商業(yè)促進區(qū)主席雷普信(Tony Louie)說,在中區(qū)華埠,一個小小門面的商鋪在過往的售價在100萬加元(1加拿大元≈5.38人民幣元)左右,現時已上漲至200萬加元,商鋪的租金也相應飆升,從過往的每月5000多加元,上漲至每月10000加元。
他說:“盡管租金大幅上漲,但因為有足夠多的客流量,對商戶而言還是值得的?!?/p>
前安大略省華裔省議員董晗鵬自20世紀90年代起一直居住在中區(qū)華埠,在他看來,中區(qū)華埠正經歷轉型,消費者的群體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消費群大變 華埠正轉型
董晗鵬指出,在上一世紀90年代,有不少華裔新移民居住在中區(qū)華埠附近,唐人街是他們在多倫多落腳的地方,因為在當地生活相當便利。
他說:“當時的唐人街以華裔新移民和打工仔為主,在龍城和文華中心的大排檔,每天中午有很多新移民和打工仔吃午餐,但現在,這些大排檔已沒有多少客人了光顧了?!?/p>
他又指出,在近年來,有不少中國大陸北方風味的餐廳進駐中區(qū)華埠,包括狗不理包子和蘭州拉面等,食客也以中國留學生和游客為主,相比之下,經營廣東菜的餐廳反而成為少數了。
粵菜館萎縮僅剩8間
據雷普信說,現時在中區(qū)華埠經營廣東菜的餐廳僅剩下8間,與過往的20多間相比,數量大大萎縮。
董晗鵬在近年來積極推動在中區(qū)華埠興建一座“中華門”牌樓的項目,在他看來,“中華門”牌樓是中區(qū)華埠的文化象征,可吸引游客在唐人街逗留更多的時間,深入了解唐人街的歷史和文化。
他說:“現在有很多游客到唐人街來是來用餐的,唐人街的餐廳生意都很好,但我們希望游客能在唐人街逗留更多的時間,不僅僅是用餐,還可在牌樓前拍照,并且買些紀念品帶回去。”
多倫多社區(qū)與文化中心的行政總監(jiān)鐘新生早在30年前已在中區(qū)華埠居住,其所在的多倫多社區(qū)與文化中心在文華中心二樓落戶已有6年了。他以“生機勃勃”和“走向繁榮”來形容中區(qū)華埠的現狀。
他指出,在多倫多市中心,在近年來新落成的共管柏文大廈林立,人口密度相當大。
與此同時,在中區(qū)華埠附近的3間高等學府,包括多倫多大學和懷雅遜大學等,有人數龐大的中國留學生群體,這些群體成為在唐人街消費的主力軍。
安大略省華商餐館會會長陳勇儀指出,在近年來進駐中區(qū)華埠的餐廳大多是由中國大陸新移民家庭式經營的小型餐廳,光顧這些餐廳的以中國學生為主。
他說:“因為飲食習慣的不同,來自香港和廣東的移民吃火鍋和蘭州拉面等北方菜的較少,這些北方菜餐廳的消費主力是中國學生,他們的消費能力非常厲害,使用支付寶付款。另外,近年來有大量新移民在湖濱區(qū)購買共管柏文單位,也給唐人街帶來了不少人流?!?/p>
他還說:“在今年夏天光顧唐人街餐廳的游客非常多,唐人街在過往死氣沉沉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div class="gqw05pwlrmj" id="function_code_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