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介于真(楷)草之間的一種書體,其實用性和藝術表現(xiàn)使得它在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上具有其他書體所不能比擬的顯赫地位。它能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書法的基本功。它的特點是運用了一定草法,部分簡化了楷書的筆畫,改變了楷書筆形,草化了楷書的結構?傊,它不象草書那樣難寫難認,又不象楷書那樣嚴謹端莊,古人說它“非真非草”,比楷書流動、瀟灑,又比草書易認好寫。
魏初,漢隸仍是正規(guī)書體,用于勒碑刻銘和公文告示,而新興的行書和解散隸意的章草則在民間廣為流行。相傳行書是后漢桓、靈帝時一位書法家劉德升所創(chuàng),西晉的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里講:“魏初有鐘(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具學于劉德升。” 王羲之的行書從劉德升、鐘繇一脈傳來,并把行書推到了相當成熟的高度?梢哉f行書成熟于二王之手。王羲之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一次被奉為“書圣”。
王羲之的行書,在他本人各體之中也應排在首位,其行書帖有《姨母帖》、《快雪時晴帖》、《蘭亭序》、《圣教序》等。但他留下的真跡不多,多是后人臨摹,其中,《蘭亭序》為王羲之行書的最突出代表,被歷代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此帖表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用筆有藏有露,側筆取勢,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章法上疏密斜正,大小參差,斂放揖讓,承接呼應;結體上變化多端,匠心獨運,文中20多個“之”字,7個“不”字,雖重復出現(xiàn)卻無雷同?上н@件書林瑰寶,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