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紐約華埠勿街98號一單元內(nèi)開業(yè)的華裔裁縫師甄明添,因為7月30日《紐約時報》的報道而“一夜成名”,上午一大早便有幾位洋顧客(一家四口)拿著報紙來找他定做衣服。這一家人對甄師傅表示,他們剛剛從早上的《紐約時報》上看到了一篇有關(guān)“國際洋服公司”的報道,于是便循著地址找了來。 巧合的是,當(dāng)美國《僑報》記者下午拿著《紐約時報》的報道去采訪這位“國際洋服公司”的主人時,他的一位多年老客戶也拿著報紙來向他道賀,同時也來找他做衣服。這位客戶也是《紐約時報》雇員,但他與報道“國際洋服公司”的作者并不相識,純粹是巧合看到了那篇文章,就順便拿來給甄明添看。這位名叫Hayward Henderson的《紐約時報》廣告銷售主管表示,他找甄先生做衣服已經(jīng)有近10年了。 《紐約時報》在30日的商業(yè)版上刊登了一篇署名Harry Hurt III的特寫,題為“我來這兒找一個做西裝的人”(I'm Here to See a Man About a Suit)。作者在文中抱怨時下訂做西裝要出天價才辦得到,單是在一般的百貨店訂做一件衣服最少需要1200元,而質(zhì)量好一點便要3500元以上,到再好一點的專營店更是要升到4400,甚至收你3萬元也不稀奇。于是作者在妻子的指點下,想到了10年前去過的一家華埠裁縫店,說那里的一位裁縫師傅以很便宜的價錢幾乎復(fù)制任何品牌的西裝。作者幾天前冒著高溫,“斬荊棘”般穿越華埠一條條擁擠的小道,找到了勿街98號這個地址。 但由于不懂中文,這名記者樣子狼狽,邊說英文邊用手比劃剪刀的樣子,最后踉踉蹌蹌?wù)业饺龢,看到了“International Tailor Co.”(國際洋服公司)幾個英文標(biāo)記,推門進(jìn)去見到了甄明添師傅和他的妻子。 甄師傅回憶說,記得是7月19日那天,一位客人來找他,說是10年前找過他做衣服,因為甄師傅店鋪搬了家,一直也沒有找到,最近終于打聽到了店鋪新地址,所以趕緊找了來,并說要將此事寫一篇文章登在報紙上。 說起自己的經(jīng)歷,甄師傅表示,他祖籍廣東臺山,1959年去了香港。因為沒有別的事可做,就跟人學(xué)起了裁縫;3年后,也就是18歲那年,他在尖沙咀開起了自己的裁縫店,后來接一些印度人的訂單,生意紅火時他甚至雇傭了五六個工人。1975年,聽人說南美洲好,便舉家移民多米尼加,在那里呆了3年,“生意不景氣”,于是全家最終移民來了紐約。到紐約后,先是幫人打工,1986年在中城開衣場,3年后停業(yè)。90年開始在華埠開裁縫店,在堅尼路上搬了3次家,一年前搬到了現(xiàn)在的勿街98號。 甄師傅表示,自己有3個女兒,但都不愿做裁縫這個行業(yè),主要是因為這一行已經(jīng)過時了。不過甄師傅現(xiàn)在店鋪似乎生意越來越紅火,他稱自己從來不做廣告,所有的客戶都是一傳十,十傳百這樣來的,而且訂單如果太多,他也忙不過來,一個月能忙幾十件就不錯了。 說到價錢,甄師傅說他手工費只收400元左右,如果客人不提供布料他也只不過加收200元,這比華埠一些同行要便宜許多。說到客人的來源,甄師傅說他的客人90%是洋人,這些人多半在金融公司或律師行做事,平時要穿西裝。其中一位客人還留下一張照片,甄師傅說他也不知道這人是誰,但似乎很有名,說著指向他的名片,原來是參與過許多著名案件的出庭律師Mel Sachs。 不過要請甄師傅做衣服的人要抓緊了,因為61歲的甄師傅明年就要退休了。而甄師傅自己也表示,他想明年就不干了,回香港去養(yǎng)老,他喜歡那里。(來源:美國《僑報》,記者:管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