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的滋味
10年前來美國,到塔城的第一個星期日,先生便要我包餃子請客,因為夫妻團聚是件值得慶賀的事。一連包了幾個星期,總覺得不如爸媽做的好吃,卻偏偏有那么多人愛吃。每次聚會自帶食物,我們的餃子總是被一搶而空,事后還有人遺憾地說:“連個餃子的影子都沒見著﹗” 有一天,我從圖書館剛回到家,正準備午飯,隔壁的程太太來敲門,說:“一起去包餃子吧,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比チ顺碳遥呀(jīng)有6個人等在那里了。我們一班人和面、做餡、搟皮,直到下午兩點鐘才出了第一鍋餃子。大家三三兩兩的,有的歪在沙發(fā)上,有的坐在地毯上,人手一碗,津津有味地吃著。程先生感慨系之地說:“在美國,竟然能吃到這樣地道的中國餃子,太難得了。”那一刻我領(lǐng)悟到,其實吃餃子并不在于它的滋味如何,它是關(guān)于故園的記憶。在那氤氳的水汽中,這些金革鐵馬闖蕩世界的硬漢們,可以暫時躲進母親般溫柔的呵護中,去追憶那些銘心刻骨的往昔。 在美國10年間,輾轉(zhuǎn)了幾個地方后,終于有了一個自己的家。剛搬入新居那陣子,幾乎每周都請客。我們周圍的朋友,大多愛吃面食卻苦于沒有時間,而我偏偏只會做面食,所以周末常請他們來吃餃子。請客吃餃子很隨意,客人只要帶一雙手和一張嘴,邊做邊聊,聊到深處,就品出另一番滋味。當我們在周末,敞開家門,也敞開心門,邀請人來一起享用家常餃子時,生活的節(jié)奏放慢了,心情變得輕松了。當我們彼此卸下了偽裝,以真情相對時,就有了這樣的了悟:其實,每個人都有掙扎,有重負,渴望著一個分擔的肩膀;每顆心都很精彩,也很孤獨,在默然等候相知的心。 這個學(xué)期的最后一天,兒子班上要辦一個傳統(tǒng)食物的party,要求各家?guī)б环萦刑厣氖澄。想來想去,還是餃子最有代表性。那天,我請了兩個小時的假,回家做了兩鍋鍋貼,趁熱送到學(xué)校去。兒子見到我又蹦又跳,還把我緊緊摟住,似乎是向全世界宣布,這就是他的媽媽。這個學(xué)期,由于工作忙碌,這是我第一次在他的教室中出現(xiàn),那些同學(xué)和家長們也是初次見到我的廬山真面目。平時,都是先生早上送孩子上學(xué),每兩周一次的義工也是由他出面,在一群義工媽媽中顯得很特別。想必有不少家長對此現(xiàn)象感到好奇,甚至有人問先生是不是單親爸爸。我聽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當著全班同學(xué)的面,兒子終于向大家證實,他不僅有一個媽媽,而且是會做香噴噴餃子的媽媽。 回家的路上,餃子的余香仍在舌際縈繞。這餃子在兒子的心中,象征著媽媽的愛心,使他得以在同學(xué)們面前揚眉吐氣;在家長的眼中,我看到一種價值觀的認同,畢竟,做母親的,倘若不首先是個疼愛孩子的好媽媽,即使在外面再風(fēng)光,也算不上什么。你最近吃餃子了嗎?滋味如何呢?(來源/美國《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