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哪里
美國洛杉磯的交通越來越糟糕。每天傍晚堵在下班滯塞的車流里,我常給朋友打電話來解悶。感謝移動通訊技術(shù)的蓬勃發(fā)展,就算萬水千山加時差再加堵塞的交通,也不妨礙朋友間隨時隨地的溝通。 一個朋友在紐約,來美國6年多,工作穩(wěn)定了,房子也買了,但還沒辦到綠卡,說起來有些灰心,尤其遺憾的是因為身分問題不能隨時回中國。他充滿向往和懷念地嘆息,說哪兒才有家的感覺。什么樣的感覺才是家的感覺,我問他。比如可以隨時呼朋喚友大家一起出去玩兒,朋友說。 我想起去年在中國的那一個月,頭兩個星期每天都有熟人朋友陪著吃飯逛街唱卡拉OK,每天都像在過節(jié),比起美國上班族的清淡日子,的確激動人心。但到了最后幾天,該見的人都見了,該玩的節(jié)目都玩了,該說的話也都說了,就覺察到大家的疲憊,就想起飛機在夜間降臨洛杉磯國際機場前,我可以看到的一大片燈火輝煌,而那萬盞燈火中,有些許星星點點為我閃爍著、等待我歸家歇息。 家的感覺因人而異,我對朋友說。我的家已經(jīng)在洛杉磯了,除了我的出生地、這里是我住得最久的城市;這里發(fā)生了我生命里迄今最驚心動魄的一些事;在這里,我終于獨立成人。朋友說那樣的感覺挺好的,他就沒有,不知道紐約的各種去處,沒有幾個熟人云云。我有點替朋友擔(dān)心,怕他回去中國會失望,怕他回去了終究會發(fā)現(xiàn)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呼朋喚友不過是頭兩個星期的精彩,新鮮勁兒過去了,大家實際上也都各忙各的事、一年里也難得聚會幾次。 大學(xué)的時候我曾經(jīng)和朋友同臺二重唱劉家昌的《我家在哪里》,“南風(fēng)又輕輕吹起,吹動著青草地,……那是我溫暖的家,我住在那里”。那時因為有家的呵護(hù)而無憂無慮,可以一邊盡情唱著家的溫暖,一邊想象浪跡天涯的浪漫,哪里知道成年以后會因為家的感覺煩惱困惑。移民在外,起初都有某種背井離鄉(xiāng)的自憐和凄楚,隨遇而安的醒悟通常是在多年以后,經(jīng)過反反復(fù)覆的承認(rèn)與否決、猶疑與接受。 遠(yuǎn)方的故人故土永遠(yuǎn)是讓人牽掛懷想的。但我們這些海外游子,每時每刻千辛萬苦地為自己找到一處安身之地,如果在感覺上卻不能把它稱為家,豈不悲哀。 (來源:美國《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