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水上人家
“在水上搭木房子,漂流而居,幾十年不上岸。算不算水上游牧民?”朋友告訴我,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三發(fā)縣的三發(fā)河上生活著這樣一些水上人家。 我們驅(qū)車近4個小時,一路顛簸來到三發(fā)縣城。當(dāng)?shù)刈畲蟮暮尤l(fā)河與城內(nèi)干道平行。河面寬廣,足有四五十米寬,河水混濁,水勢緩慢,漂著水瓶、樹葉等雜物。朋友說,這主要是雨季里上游裹挾來的泥土所致,河水并不臟。 在碼頭,我們一行20多人登上一艘機帆船。兩岸是郁郁蔥蔥的樹木,遠(yuǎn)處隱約顯現(xiàn)出山影。不多久,一排排木房子出現(xiàn)在眼前。和其它地方不同,這些房子全部浮在水上,底下不打樁。房前都有木板,人們正在上面洗漱和晾衣服,這就是水上人家了。 三發(fā)河上有幾百戶,我們參觀的是華人黃允動的家。 黃先生家的房子下面是厚厚的木板,上面搭了兩層。整座木房用幾根粗繩拴在岸邊大樹上,解開繩索就能漂流搬家。和其它水上人家一樣,黃先生把自己的房子稱為“船”。“我是在船上長大的”,他已記不得這船屋是何時蓋的,祖輩從中國初到此地時,買不起土地,幸好當(dāng)?shù)厥a(chǎn)木材,便在河上搭起木屋棲身,一住就是好幾代。50年前,他們家原在靠近深山的上游,因怕動亂,搬到現(xiàn)在的地方。 黃先生有四兒一女。除了大兒子,其它孩子都住在“船”上。他們的房子有3間,在當(dāng)?shù)厮恪按髴簟。即便如此,船屋承載也有限。這次參觀的人實在太多,一進門就發(fā)現(xiàn)有些不妙:腳下木板逐漸變濕,門外河水呈漫進來之勢。女士們嚇得大叫起來。在主人指揮下,大家趕緊分散到各個房間以減輕重量。 水上人家靠什么謀生呢?他們有的以打魚為生,有的白天到城里打工,還有的當(dāng)“船的”司機,劃著獨木舟在河上游弋,接送客人。黃先生經(jīng)營著家族生意。山里的達雅族人時常劃船下來,把土產(chǎn)拿來代銷。攀談間,兩名達雅族婦女劃著獨木舟過來賣橡膠。因為雙方很熟悉,交易時不見討價還價,只稱重、交錢,幾分鐘便告畢。黃太太說,他們把收來的橡膠先堆在水下,定期運到集市上去賣。他們家還多備了些日用品,附近鄰居就不用去城里買了。 “住在‘船’上其實很舒服!秉S太太說,這里涼快而且沒蚊蟲。平時大家洗澡、洗衣都用河水,飲用水則買桶裝純凈水或接雨水。屋里有冰箱,電視里放的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jié)目。黃先生說,裝上衛(wèi)星天線,他們在船上照樣知道天下事。(來源:《環(huán)球時報》駐印尼特派記者管克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