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熱情高漲:美華人20年出了近50名市長
 鉆石吧市市長張文彬
 胡桃市市長林恩成
20年出了近50名華人市長 最近,美國華人參政又掀高潮。先是華人郭樹培宣誓成為庫比蒂諾市市長,接著加利福尼亞州又有趙美心等4位華人在同一天宣誓連任加州議會的眾議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美國的華人在職民選官員,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達到50位左右。這些華人大都曾經(jīng)或正在擔任一些中小城市的市長,這個數(shù)字與過去的20年相比,的確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這顯示,在美華人從政的熱情日漸高漲。 美國華人參政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末。1895年,舊金山以陳德為首的一批華人組建了“同源總局”,這是美國華人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但是,在那個年代里,華人要參與美國政治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美國不允許華人加入美國國籍,他們不是公民,因而不能享有公民的參政權。二戰(zhàn)后,美國廢除了排華法案,華人可以入籍,為參政創(chuàng)造了條件。1946,鄧悅寧成功當選州議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在美國出生而當選為州議員的華人。此后,他一直活躍在美國政壇。1978年,在美國行醫(yī)多年的黃錦波當選為加利福尼亞州喜瑞都市的副市長,成為美國第一位華人市長,并連續(xù)擔任了3屆副市長,兩屆市長。1983年,陳李婉若女士當選為蒙特利公園市市長,成為全美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女市長。在此之后,華人參政的逐漸多起來,從國會議員、地方州議會的議員,到州長、市長,到處都有華人的身影。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更是成為華人參政的代表。 集中在中小城市,主要受華人支持 按照美國的行政劃分,有大型城市和小型城市之分。大城市實行的是首席執(zhí)行官(即市長)負責制,小城市實行的則是議會議員輪值制,即市長由議會的議員們輪流擔任,每個議員在4年的任期內(nèi),可以擔任9個月的市長。華人能夠進入政壇,主要靠華人的支持。因此,在華人較多的中小城市競選市長或市議員是華人參政的主要途徑。在洛杉磯、舊金山和紐約3地,華人擔任民選官員的人數(shù)最多。單在洛杉磯地區(qū)的88個小城市中,由華人擔任市議員和市長的就將近20名,占全美華人議員(市長)的一半。 另外,從目前當選的眾多華人市長的個人情況來看,他們大都是在青年時期移民美國的,在美國有較長的生活經(jīng)歷,了解選民的要求,關心少數(shù)族裔的生活,敢于為華人說話。
有專業(yè)素養(yǎng),熱心公眾事業(yè) 華人當上美國市長需要哪些條件呢?據(jù)連任鉆石吧市長和市議員的張文彬先生分析,能夠被選為一個城市的市議員和市長,首先他必須是一個被市民所接受的人,他能積極參與各類社區(qū)的活動,對社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政治環(huán)境相當了解;同時,他也應是一個熱心大眾事務,真誠服務社區(qū)的人。除此以外,他還應當具有一定的領導才能和演講能力,這樣才能被選民們看中。 另外,美國華人市長大都在當選的城市居住多年,了解社區(qū)選民的基本訴求,同時又具有較高的學歷,個人素質(zhì)非常好。例如,剛剛就任庫比蒂諾市市長的郭樹培,不僅擁有土木工程及公共行政雙碩士學位,還在圣何塞擔任工程及運作部門經(jīng)理,并曾任庫比蒂諾市都市計劃委員會主席。在洛杉磯地區(qū),蒙特利公園市市長伍國慶是執(zhí)照律師,議員劉達強是執(zhí)照會計師,胡桃市市長林恩成是大學教授,圣馬力諾市議員林元清是著名的骨科大夫……他們大多有豐富的專業(yè)經(jīng)驗,并因此受到選民的信任。
華人參政朝集團化發(fā)展 華人市長和市議員在美國中小城市的脫穎而出,讓美國其它少數(shù)族裔的人士刮目相看。但是,華人市長同美國本土白人和黑人民選官員相比,由于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在演講能力、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多少也影響到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社區(qū)的接受程度。不過,對所有的民選官員來說,只要你擁有良好的政績,不論是那個族裔的選民,都會忘掉你的膚色而熱情地接納你。 近年來,華人在美參政正從個體向群體化、集團化發(fā)展。如今,在美國除了每個華人官員都有自己的輔選班底以外,還有一些全國性華人輔選團體與華人民選官員聯(lián)盟組織。目前,在美國各城市當選的華人市長當中,來自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的華人移民居多。但是,隨著大批高學歷的中國大陸新移民在美國迅速成長,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大陸華人走上美國政壇。 (來源:環(huán)球時報/記者赫景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