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
朱棣文1997年10月以“雷射致冷捕捉原子”的卓越研究成果,和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之后,第五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 1948年出生在美國圣路易的朱棣文,自小接受美國教育,在科學界成就非凡,他曾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等,更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在1987年起受聘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擔任該系物理及應用物理學教授至今。 朱棣文的主要成就是利用激光將原子冷卻至超低溫,促進了科學界對光和物質(zhì)的相互作用的了解,為物理學帶來重大突破,讓科學家能進行過往一直無法實行的原子操控實驗。其研究成果應用于太空導航系統(tǒng)上,有助于制造更精確百倍的原子鐘,以及改進衛(wèi)星追蹤定位技術(shù),藉以準確判斷物體的方位。而近年來,他更把此研究成果逐步跟生物科學領(lǐng)域掛起鉤來,嘗試用雷射光抓住單一的高分子聚合物,試圖了解個別分子的復雜行為,并進行神經(jīng)細胞傳輸訊息的研究。 朱教授表示,他目前進行的橫跨生物、化學和物理等多個領(lǐng)域的研究,可望在未來10年內(nèi)取得重要的進展。其具體應用是在分子級別對人體細胞以及DNA進行了解與控制,幫助制藥公司研制出能夠改變蛋白質(zhì)信道性質(zhì)的藥物,準確地使得癌變和病理反應受到控制,從而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他指出,因為新藥物研制方法將從化學反應提升到分子控制,減少了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藥物的作用目標和效果很明確,因此甚至可以減少藥物上市前對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的需要。 朱棣文外表清秀儒雅,甚至有點孩子氣,讓人更容易把他跟藝術(shù)家聯(lián)系起來。而他自爆還是個運動型的人,喜歡打網(wǎng)球,一有閑暇就會去游泳,騎自行車,打棒球的習慣是因為曾打到腿骨受傷才放棄。 以朱棣文取得那么多特殊榮譽來講,如果是一個企業(yè)家的話,少不得要用咄咄逼人來形容,這在朱棣文身上完全看不出來。科學家的進取心是不是有點不同呢?他表示:“我們的進取心更多體現(xiàn)在專業(yè)領(lǐng)域上,例如如何制定計劃,實現(xiàn)目標等等,在別的事情上,人和人可以相差很大,社交上笨一點也有的!(崔米) (來源美國《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