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火星探測的王阿蓮
火星探測車“勇氣號”今年年初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這是人類探索火星的新里程碑。華盛頓大學光譜物理學家王阿蓮博士,也是這項歷史計劃的MER Mission科學家團隊的成員之一,她表示,在帕薩蒂納的JPL指揮控制中心親身經歷了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是研究工作中難忘的回憶。 帕薩蒂納的JPL指揮控制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共有五六十人,而由華盛頓大學亞維德森教授和何士金教授帶領的7人科學家小組,主要任務是負責火星探測車在火星著陸后,傳回指揮控制中心的照片及光譜,使科學家可對火星的巖石礦物進行分析研究。 華裔光譜物理學家王阿蓮就是上述任務中的主力成員。王阿蓮由加州返回圣路易家中時,即透露了她對火星奧秘的看法。她說,由于目前人類升空實際前往火星探測的成功機率小,同時費用高昂,因此探測車收集回來的數(shù)據(jù),每一項都對未來人類升空的發(fā)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她說,為了年初的火星之旅,負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分成幾班人馬,24小時對火星探測車發(fā)回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由于事關重大,因此工作十分緊張。由于他們必須按火星自轉的周期工作(火星每日是24小時39分鐘35秒),連續(xù)幾個月下,生活周期都被打亂了,感覺十分疲勞。 王阿蓮1979年進入北京大學,專攻量子電子學與波譜學,取得碩士學位后,在1985年前往法國里爾大學繼續(xù)深造,并獲得博士學位。1991年她接受位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市的華盛頓大學的聘請,到華大的地球和行星科學系工作。 她到華大后首先提出太空激光喇曼光譜學應用的設想和基本概念設計,并與華大的同事及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動力試驗室的工程師一起進行研究,受到各界矚目。 2003年她又在發(fā)展探測生命現(xiàn)象的相關儀器,以作為裝備下一代火星探測車對火星及其它行星表面的水、礦物和生命信息的探測工具。 王阿蓮在藝術方面也表現(xiàn)出色,她曾在圣路易中華日編導舞臺音樂劇《屈原的故事》,每年5月間的中華日,她也總有新的大型劇作推出,不過今年由于工作忙碌,她將無法參加這項圣路易大型的活動。此外,王阿蓮還擔任了圣路易現(xiàn)代中文學校的手工藝課老師。(金能爾) (來源:美國世界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