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樣的贈予和回饋對中日關系的啟示
禪宗由中國傳到日本以后,日本的禪僧為了建立與禪學相配合的寺院,多次深入中國的名山寶剎,把南宋禪寺的建筑式樣引入到日本,稱為“禪宗樣”。在12和13世紀,日本禪宗建立了“臨濟宗”和“曹洞宗”兩大宗派。前者的祖庭是河北正定的“臨濟寺”,后者的祖庭在江西的洞山和曹山,但是由于兩派的日本創(chuàng)始人榮西和道元都在江浙從師學習,以江浙為日本禪宗的祖庭,所以“禪宗樣”具有中國南宋時代江南建筑的特點。 幾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禪師不僅向來華的日本僧人傳授佛學,而且親赴日本傳法,并且參與寺院的設計和施工,為禪宗文化在日本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17世紀,當禪宗隨著明朝的衰敗在中國衰落以后,它卻在鄰邦日本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20世紀后期,隨著中日恢復正常邦交,越來越多的日本禪宗信徒來華尋訪祖庭,使荒蕪了幾個世紀的禪宗名剎恢復了生氣。在寺院建筑的修復中,由于日本保存了“禪宗樣”等中國古建筑的資料,從而彌補了中國建筑史的空白,并為研究和恢復中國禪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禪宗樣”經(jīng)過800年完成了由贈予到回饋的循環(huán)過程。這個贈予和回饋的文化史例,對于當前的中日關系是否有啟發(fā)意義呢?(來源/香港大公網(wǎng),作者/方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