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后代的自動回歸
出生于美國的華人孩子,他們吃的,穿的,用的,說的,想的,和本土美國人沒什么分別。但他們的黑頭發(fā)和黑眼睛卻和金發(fā)碧眼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時候,他們不清楚自己為什么和別的小朋友長得不一樣,只有父母和他們解釋:就像花朵一樣,雖然顏色不同,但大家總是花朵。雖然你是黃皮膚,別人是黑或白,但你們是一樣的人。 等到華人孩子年紀漸長,困惑也越來越大。為什么在周末,別人都在盡情耍樂,而我要去學那鬼畫符一樣的中文?還要去學那學也學不完的鋼琴,舞蹈? 然后,他們聽到大人開始向朋友炫耀自己的孩子會念唐詩,又會打橄欖球時,會漲紅了臉。然后,問題來了,白人孩子對他們無形的“保持距離”,使得他們下決心,和自己的“隱形中國身份”決裂,一心一意做美國人。 他們開始不說中文,不穿在中國買的衣服,也拒絕中國的飯菜。這個“三不政策”,往往徹底造就了一個美籍人士。 華人孩子終于長大了。他們說起中國就一臉茫然,去中餐館里只會點份炒面算數(shù)。他們在意的是自己的衣著是否光鮮,開的車子是否夠威風,自己喜歡的球隊或歌星,表現(xiàn)是否足夠出色。 然而,然而,奇怪的是,這些ABC在長大后,又開始向中國“回歸”。他們中有的甚至回到中國去學中文,以證明自己的中國身份。華人孩子,這是說不盡的話題。(來源/香港大公網(wǎng),作者/司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