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晚晴園
新加坡晚晴園的英文名字是SunYatSenVilla(孫逸仙別墅)。中文名與英文名不相吻合,這倒反映了這座園子的一段歷史。原來這是當(dāng)?shù)爻奔簧虖堄栏YI來供養(yǎng)母親的寓所。張永福取李商隱詩句:“夕陽憐芳草,人間愛晚晴”之意,命名為為晚晴園。 晚晴園的英文名稱則與孫中山先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為推翻清朝的腐敗統(tǒng)治,孫中山先生在本世紀(jì)初先后抵達新加坡8次,其中有三次被張永福安排住在晚晴園。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也在1906年4月6日在這里成立。晚晴園成了革命志士聚會與策劃起義的場所。由胡漢民起草的同盟會章程便是在這里制定的。為紀(jì)念它對辛亥革命的貢獻,后人遂把這它建為紀(jì)念館,英文名由此而來。 走進晚晴園,只見馬路兩旁綠葉扶疏,一個土坡草坪綠茵茵的、籬笆上胡姬花盛開。土坡頂有座兩層中西混合的建筑,其面積為940平方米,寬寬的院子則有2700平米。這種被稱為“古典殖民地別墅”的房子,昔日新馬一帶官員與富人都喜歡居住。建筑物講求對稱,走廊寬闊,有活頁窗,通風(fēng)、取光良好。房子鋪上高級地板,可起防潮的作用。雅致的環(huán)境使人宛如來到了一個避暑山莊。 房前草地上,有個寬一米多,高二米的飾以線紋的水泥基座,孫先生的塑像端坐其上,膝上展開了一幅書箋。塑像雕得很精細,似在凝神靜思,顯得深沉端莊。大門上的“晚晴園”三字,龍飛鳳舞。妙的是進門處屹立了一座全副戎裝的蔡公時像。蔡是1928年北伐時,在濟南慘案中被日軍慘殺的交涉員,在室內(nèi)玻璃柜里陳列的少數(shù)民國人物像中,還包括抗戰(zhàn)初期率領(lǐng)八百壯士在上海死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將軍,以及在抗戰(zhàn)中期于前線壯列殉國的張自忠將軍,它使人想到紀(jì)念館顯然把與孫中山先生愛國主義思想一脈相承的民族精英都擺到一起了,這正好反映了當(dāng)?shù)厝A僑、華人對于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為保衛(wèi)祖國而不惜捐軀的烈士們的紀(jì)念。 室內(nèi)陳放的大型玻璃柜與四壁玻璃櫥或懸掛或陳列著孫中山先生當(dāng)年的照片、手跡以及他的《建國方略》等著作。登樓拐角處,雜志架上擺著不少畫刊雜志。 二樓展出的是日軍侵略新加坡時(1941-1945)的文物與照片。它讓人看到了那一頁永遠鐫刻在新加坡人民心中的悲慘歷史。 小小的晚晴園,既留下了革命先驅(qū)者的足印,也留下了新加坡的一頁黑暗史,它給予人們的又豈只是一般意義的教益?
(摘自《廣東僑報》1993年4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