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的中文藏書
70余萬冊的藏書對于北京的圖書館來說稱不上是個很大的數(shù)目,但在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山莊,則令人刮目相看。自1869年中國清政府為換取農(nóng)作物的種子而送給美國幾百余冊線裝書開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藏書,許多已超過了其自身的價值,簡直就是“文物”。 現(xiàn)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的王冀透露,當年作為該圖書館的第一批收藏,清政府贈送的900余冊圖書,主要是有關中國草藥的書籍和地方志。后來隨著往返于中國的傳教士、外交官的增加,該圖書館的中文書收集得到了發(fā)展,至20世紀初,中文書擁有量已達一、兩萬冊。 該圖書館有計劃地收集中國書,是本世紀20年代的事情。1982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產(chǎn)生了第一位中文部主任阿瑟·漢蒙,這位在中國大陸居住了十幾年的傳教士,回到美國后,與研究中國的漢學家們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并開展美國的漢學研究。當時稱得上是“中國通”的阿瑟·漢蒙,同時有一個中文名字叫韓羨意,也許是一種“子承父業(yè)”,他的出生于中國山西的兒子恒安石,于1981至1985年間出任了美國駐中國大使。阿瑟·漢蒙的中文部主任職務一直做到1954年。他對美國的漢學研究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書在“二戰(zhàn)”結束時,已近30萬冊,但當年此間通曉中文的人并不多,王冀說,他們不得不時常請當時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到中文部“打工”,幫助圖書館將大量中文書分類編卡。許多中國有名的學者留美期間都在國會圖書館做過這樣的工作。 祖籍沈陽,早年生活在北京的王翼先生,至今已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30余年,是圖書館第4位中文部主任。他稱,該圖書館中文部的藏書有兩大特點:一是善本書多,共擁有中國清朝以前的善本書2000余種,6、7萬冊,他相信該圖書館中文部的善本書是海外最豐富的;二是藏有大量的中國地方志!霸擆^有4千多種中國縣志,特別是明、清兩代的版本,其中有100多種目前已成了孤本”。 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人們幾乎可以找到中國所有省份的主要報刊,甚至可以看到中國大陸《人民日報》的創(chuàng)刊號,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wèi)兵出版的小冊子。目前中文部每年訂購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的期刊2500多種、報紙50余種。 中文部的服務對象除國會議員外,也對美國政府有關機構、學術界及一般社會讀者開放。這位中文部主任介紹,來中文部的讀者中有研究善本書的,也有研究洋務運動的;有研究中國大陸經(jīng)濟改革的,也有研究鄧小平的:“這些年來,中國大陸的留學生特別多,他們?yōu)閷懻撐亩鴣磉@里找資料,尤其是假期,使我們這里非常忙! 1972年6月,王冀做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特使”出訪北京,與北京圖書館建立起了交換關系,如今這一關系已變得日益緊密。去年歲末,北京圖書館為了感謝王冀20年來為促進雙方的交往而做出的努力,特別在北京為他舉行了一次頒獎紀念儀式。 目前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的藏書量已達70萬冊,平均每年增加12000冊左右!爸袊磕瓿鰩兹f種圖書,我們不可能都買進來。”這位中文部主任說,他們的選擇重點在于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我們的空間不夠,國會圖書館現(xiàn)有三座樓,不可能再蓋了。我們想將來能夠拍成縮微膠片的都拍成膠片,對于一些利用率不高的書,移到郊區(qū)的倉庫中,需要時再調回來,這樣可以騰出一些空間”。
(摘自《僑報》1993年2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