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飯店在非洲
中菜在非洲頗受歡迎。主要的顧客不是中國人,因為他們?yōu)閿?shù)太少了,光顧中國餐館的多是歐美人,其次是印度人、日本人,再其次是當?shù)氐暮谌塑娬髥T和商人。 在非洲國家里,幾乎每個大城市都能找到“中國飯店”。它們的老板、大班、廚師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作風各具不同的特色。 菜色還有廣州風味 在來羅比有好幾家中國飯店。其中以“龍珠飯店”的歷史較久。聽說老板是中國人,主要的管理職員和廚師是上海人,負責招待的是當?shù)睾谌。餐廳陳設算是普通,菜色還算具有廣州風味,價錢大眾化。除此之外,在舊市區(qū)有一家印度人開的飯店“中國碗”,里面陳設算是摩登,廚師和大班是中國人,招待是黑人,收銀員是印度人,顧客多白人、印度人,可從說是世界人種大會演。很多旅客光顧,生意很好。 中菜中吃十分到家 在津巴布韋的哈拉雷有一“中華飯店”。掌柜的看去象個中國人,但是說話有英人腔調,可能是個在津巴布韋籍的英華混種人,大班是個道道地地的中國少女。顧客幾乎90%是在那里落籍的英國人。桌上都擺有中式筷子、湯匙、小碗;如果你要刀、叉,請先開尊口。當然,菜單全是中菜。但是為了“照顧”(還是刺激)一些可能還未學會吃中菜的顧客,菜單上另辟一小欄列明歐式菜譜,好讓那些尚未被同化的顧客點用。于是,在布置富有東方情調的餐廳里頭,自愿出錢“被同化”的歐美顧客都是中菜中吃,十分到家,有些還用無柄小瓷杯喝中國茶,全廳充滿一片傳統(tǒng)酒家氣氛,只差沒有聽見有人講中國話而已。 在馬拉威的大城市百連泰有一家“香港大飯店”,老板是香港人。主廚也是香港人,酒吧和餐廳一概由黑人負責招待、上菜。飯店設在一間單層獨立式建筑物內,外觀具有中國宮廷風格,內部陳設也有東方式的古典高雅,在整個百蓮泰算是獨一無二。除了大廳之外,另辟兩間廂房,-“龍”-“鳳”,作為私人“爬地”之用。聽說馬拉威的政府大員也常是座上客。菜色很具正宗水準,但是為了適合外國人口味:多少遷就一些,配料也難齊全。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有一次,一個日本主婦自己做了豆腐,拿來請“師傅”開鍋,結果一家大小吃得捧腹而歸,皆大歡喜。價錢十分平民化。 在烏干達的坎帕拉有兩間中國飯店,有一家聽說是烏干達政府給在烏工作的中國人員開的,地處大街熱鬧地帶。布置算是因陋就簡,但是價錢卻十分平民代。相信廚師是中國人,味道蠻好;另外一家叫“中國飯店”,是幾個上海年輕人與烏干達人合資開的。烏干達人只是個“熟睡伙伴”,大班、廚師、收銀員都是由上海人包辦,其中大班、收銀員是夫婦。飯店設在一多層商業(yè)大廈內,布置古色古香,有傳統(tǒng)氣氛,菜色也頗具水準。 “非洲化”的中國餐館 在西非的加納首都阿卡拉有幾家中國餐館,其中一家設在“大使旅店”的隔壁,似乎是旅店的一部分。這家飯店的“中菜”很大程度上“非洲化”了。柜臺坐著一個中年婦女,她是菲律賓人。可見在非洲,靠“中菜”招牌謀生的不只是中國人。另外有一家餐館,能夠燒出幾道很象樣的中菜,如油炸蝦仁、蟹王魚翅等菜色。打聽之下知道廚師是加納人,給中國廚師訓練過。雖然餐館地處冷門地帶,一天兩餐都見車水馬龍,應接不暇。 埃塞俄比亞的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至少有兩家中國餐館。其中一家叫“中國大飯店”在市中心“革命廣場”對面,老板娘是埃塞俄比亞人。廚師、大班、傳者清一色是埃塞俄比亞人。餐廳相當大,裝飾稍有東方氣味(如屏風、燈籠),墻上掛有黑底金字大扁額上寫“群賢畢至”;又有扁額上書“太白遺風”,字體倒寫得工整。這又是”非洲化”的中國餐館,“中菜西吃”。除非你開口要筷子,不然你前面只有大碟一面,左叉右刀。只有當你叫碗湯面,傳者才自動送上筷子和中式湯匙。許多歐洲人,用名貴葡萄酒或啤酒或可樂把“中菜”通通沖下肚子,便算吃過中菜了。 逐漸接近香港水準 在印度洋的島國毛里求斯,中國餐館推出的中菜應該算是在非洲數(shù)一數(shù)二的。由于毛里求斯是外國(特別是南非)旅客的游樂天堂,中菜的水準遠遠凌駕非洲大陸之上。許多香港人遠渡重洋過來開廠、投資、定居、旅游,于是裝修一流的飯店如雨后春筍般到處出現(xiàn),菜色逐漸接近了香港的水準。在服務方面這些飯店做的也很周到;香港來的“醒目”傳者,穿上整齊西裝,上有長袖白襯衣,下有黑長褲,用純正的廣州話招呼、點菜、上菜。在還沒有嘗到正宗粵菜之前,你不禁在非洲首次感到“我家在水的另一邊”了。
(摘自《聯(lián)合早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