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少妇做受,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首頁 | 新聞中心 | 華僑華人 | 中國僑界 | 投資創(chuàng)業(yè) | 留學生 | 華文教育 | 中華文化 | 人物聚焦 | 華僑農(nóng)場

首頁
>>新聞中心

 

洛杉磯華埠今與昔

2005年10月13日 12:17

los.jpg

進入雙龍標志就踏進了洛杉磯華埠

    美國三大華人聚居城市舊金山、洛杉磯、紐約均有歷史性的華埠(中國城),其中以舊金山的規(guī)模最大;由于當?shù)仉x中國最近,是早年華人移民首站,所以歷史也最悠久。
    
    除了舊金山、沙加緬度、士德頓等以淘金為主的北加地區(qū)以外,洛杉磯是早期華人移民的第二站。照說洛杉磯華埠絕不僅今天規(guī)模而已,主要原因是歷經(jīng)數(shù)次搬遷,如今在洛杉磯市以北的百老匯街華埠,其實是40年代才形成,并非最早華埠發(fā)源地。
    
    洛杉磯早期移民主要從北加遷徙而來,19世紀中葉北加州修建南太平洋鐵路,許多來自中國的鐵路工人隨著工程來到南加州,一些人不愿繼續(xù)當工人,就在洛杉磯留下另尋生計。也有的是遇到各種災難逃到此地,聚居形成華埠。
    
    不過根據(jù)歷史記載,最早來到洛杉磯定居的華人與鐵路工人并無關(guān)系,1850年全美人口普查,當時洛杉磯只有兩名華人阿盧斯(Alluce)與阿富(Ah Fou),都在一個名叫哈利的商人家中當傭人。
    
    另一書記載,1854年約瑟帶來一名蒙古人打工,認為這名蒙古人才是洛杉磯市的第一位華人移民。
    
    1879年至1880這兩年,華人人數(shù)倍增,主要因為北加四處暴動騷亂,華人遭到驅(qū)逐,許多人逃到洛杉磯避難。
    
    1870年起,南加州幾乎每一個市鎮(zhèn)都能見到華人蹤跡,在各地形成小型華埠。
    
    洛杉磯華埠與多數(shù)其它華埠一樣,都與墨西哥社區(qū)為鄰。最早期的洛杉磯華埠是在墨裔社區(qū)的市中心9街與San Pedro街一帶的“黑人巷”。當時是1860年至1870年間,有約半數(shù),也就是約300名華人住在這條長約500呎、寬40呎的小巷子里(也有橫巷)。
    
    華人未遷進“黑人巷”之前,那里是洛杉磯的賭博、酗酒與娼妓的大本營。不知為何華人會選擇在此聚集,一種說法是,華人移民生活單調(diào),又好酒色財氣,所以愛在該區(qū)留連忘返;也因為那里找工作及做生意容易,后來就融入其中。
    
    不在“黑人巷”討生活的人很多以種果菜為生,洛杉磯的果菜市場一度被華人包辦,田園就在現(xiàn)今的華盛頓街一帶。
    
    1882年,華埠有華人商店41家,其中在“黑人巷”有15家,洛杉磯街有5家,Spring街、Main街、Coml街各4家,Aliso街及第一街各一家。以職業(yè)區(qū)分,早期的華埠以洗衣店為主,有18家;其次是雜貨辦莊,有11家;也有成衣店、肉鋪、鞋店。有些華人開始在太平洋沿海大量捕魚,也有些人當廚師,或在橙園工作。
    
    1887年7月24日,老華埠忽然被一把無名火給燒個精光、夷為平地。當時明顯是有人放火,最匪夷所思是火災前一星期,似乎保險公司已先獲得消息,將華埠所有的保險全部取消,而且消防員不是遲到就是站在一旁觀看不救火。
    
    這種情況與當年的排華暴動不無關(guān)系,由于加州四處掀起反華情緒,即使北加華人難民來到南加,同樣受到歧視。
    
    華人由于失去了生活重心的華埠,一度生活在不安里。1896年至1906年,華人在現(xiàn)今聯(lián)合車站一帶的五六條馬路范圍內(nèi)重建華埠,人口一度達到7000人,為另一段華埠的繁華史。
    
    這個華埠增加很多新興行業(yè),如戲院、電話站、當鋪、酒樓、工作介紹所、醫(yī)館、藥材店、油米雜貨店,以及三座廟宇和一家華文周報《華美申報》。
    
    進入20世紀,華埠也踏入一個新紀元。華埠與其它都會區(qū)一樣,哪里有金錢哪里就有罪惡。洛杉磯華埠自然不例外,當年華人黑幫興起,四處招兵買馬、無惡不作,其不法行為曾令主流認為華人是道德欠佳的族裔。洛警開始掃蕩華埠犯罪,華埠惡名也開始遠播。
    
    那個年代不少華人染上抽鴉片惡習,當時抽一天的鴉片要1.5美元,相當昂貴。那時的硬幣以純銀制造,一個月不過幾元至幾十元薪資,再富裕人家也會因吸鴉片而傾家蕩產(chǎn)。
    
    由于排華法案嚴格執(zhí)行,使得華人移民減少、華埠面積縮水。至1926年,華埠僅剩洛杉磯街與阿拉米達街一帶還有幾家商店。
    
    30年代開始,華埠剩下很小一部分,被視為貧民區(qū)的陋巷。后來華埠被洛杉磯市政府看中、計劃建設(shè)聯(lián)合車站,加州最高法院判決將華埠鏟平,另在百老匯街興建新華埠,也就是今日所見到的新華埠。
    
    舊華埠僅存居民不愿搬走,經(jīng)多年抗爭,最后在洛杉磯市政府斷水斷電及人為破壞下,被迫搬遷。
    
    20世紀初,洛杉磯華埠一度熱鬧起來,緣由是孫中山進行推翻滿清的國民革命,為籌措經(jīng)費,游走各地僑社,當然也包括洛杉磯華埠,孫中山獲得普遍支持,與華埠僑胞建立良好關(guān)系。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洛杉磯華埠與中華民國國的關(guān)系更見濃厚。這種熱愛祖國、崇尚中山思想的傳統(tǒng),至今依然存在。
    
    1938年6月25日新華埠開市,當時有18家商店與一家豆腐廠,白人經(jīng)營的商店只有一家銅材廠。同年洛杉磯市政府在Ord街與Spring街興建旅游景點“中國城”,為市府賺進大把鈔票。4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有關(guān)唐人街的背景,很多是在那里拍攝。
    
    如今的洛杉磯華埠范圍擴大不少,由于生活、飲食、購物方便,不僅是許多亞裔新移民的落腳點,也成為觀光客購買紀念品及享用中華美食的好地方。
    
    自1965年排華法案解禁后,華人移民大舉遷入南加州,當時不諳英語的華人多遷進華埠居住,特別是行動不便或不駕車的老年人,子女也喜安排他們住在華埠。因為那里有公車、有中餐館、雜貨店、診所、鄉(xiāng)親公所、公園、學校,還有新鮮現(xiàn)宰雞鴨,也能買到華文書報,應有盡有。
    
    所以即使有人埋怨華埠衛(wèi)生環(huán)境欠佳,卻很少考慮搬到其它地方,F(xiàn)華埠居民有1萬余人,是洛市華人最多的區(qū)域。
    
    許多英文好的居民也不愿離開華埠,一位在華埠銀行工作的女職員來自香港,英文不成問題,但住在華埠20年從沒想過搬到別的地方。
    
    她中午休息時間去銀行隔壁買菜,下班帶著菜走路回家,連“養(yǎng)車”錢都免了,又省時。周末與先生小孩上廣東酒樓看報、飲茶、吃點心,她說,別的地方還真享受不到。
    
    確實,華埠是廣東菜最集中地方,大小餐館過百家,有高級酒樓,也有粥粉面飯燒臘店及香噴噴的糕餅店。隨著越戰(zhàn)結(jié)束大批越裔遷入華埠,也多了許多越南及潮州口味的餐館,選擇更多。
    
    吃在華埠絕對沒錯,餐館不僅味道道地,量大也是特色之一,一盤碟飯足夠兩個人吃飽飽,也相當便宜,幾毛錢可買個大雞包或叉燒面包;外賣點心一元買幾個;蘿卜糕、芋頭糕料足量大,也是幾毛錢一塊,下班后去買還會打折減價,或買一送一。
    
    事實上,華埠的越柬寮裔人口愈來愈多,百老匯街上有座“西貢商場”,里面許多商鋪是由東南亞族裔移民開設(shè)。
    
    說起“西貢商場”,喜歡逛夜市或揀便宜的人不可錯過。有人說愛去上海,就因為那里有個“襄陽市場”。其實不需要這么麻煩,到“西貢商場”,那種人擠人的熱鬧景象與“襄陽市場”沒兩樣;而販售的稀奇古怪紀念品,可比“襄陽市場”還豐富。
    
    華埠的亭臺樓閣式建筑物很多,現(xiàn)在即使在中國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得到這么多及漂亮的中國式建筑物。
    
    這些中式傳統(tǒng)建筑有些是鄉(xiāng)親公所,有些是酒樓,特別是北百老匯街中華會館旁邊的“孫中山銅像廣場”一帶,全是風味十足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物,值得瀏覽。
    
    前往華埠非常方便,位于10號公路與101公路交接地方,110公路往北也經(jīng)過華埠,或可搭乘金線輕軌捷運,其車站亦為中國式設(shè)計,為華埠特色之一。(來源/美國《世界日報》,作者/余寧)    



· 兩名中國專家在剛果(布)遭槍擊 一死一傷
· 世界客屬第20屆懇親大會為四川引資45億元
· 華裔親歷者將9·11搬上熒屏 《闖蕩北美》籌備中
· 世界各地華僑華人祝賀神舟六號成功發(fā)射
· 海外華人關(guān)注神六 進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
· 羅豪才:構(gòu)建和諧社會 致公黨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
· 中華民族愿望、信心與能力的逍遙游
· 韓國唐人街破土動工展現(xiàn)海外華人力量
· 洛杉磯華埠今與昔
· 澳洲圣誕島上的華人
· 美國大學的五大弊端
· 在新加坡,中文像個秘密
· 紀念鄭和下西洋
· 第二屆全球中華文化經(jīng)典誦讀大會
· 2005華僑華人專業(yè)人士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洽談會
· 全球“反獨促統(tǒng)”維也納大會
· 第三屆東盟華商投資西南項目推介會
· 第三屆華僑華人社團聯(lián)誼大會
欄目信箱:news@chinaqw.com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