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年海南摸清文物“家底” 文昌“寶貝”多

海南日報海口5月2日訊 (記者尤夢瑜 實習生林敏 通訊員王浩)4年投入資金1300萬元,投入多方人力1400余人,確認海南省可移動文物10萬余件……近日,隨著第一次全省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的召開,海南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正式收尾,海南省可移動文物“家底”首次清晰展現(xiàn)。

海南黃花梨、南海海域沉船海撈瓷、瓊崖革命文物……這10萬余件可移動文物,生動地展現(xiàn)著海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等。在此次普查過程中,新認定的文物主要集中在瓊崖革命,農墾、華僑生活生產實物,以及反映海南省歷史沿革、行政建制等三方面。
“這三個方面的歷史記憶在海南省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分散地留存在海南省廣大國有單位之中,通過這次普查,我們把這些散落的記憶找到,將更好地保護起來?!笔∥奈锞志珠L蘇啟雅說。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我國在文化遺產領域的一次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同此前開展的三次文物普查不同,這一次的普查調查對象為可移動文物,調查范圍擴展至全國所有國有單位?!碧K啟雅介紹,借本次普查工作契機,海南省全面開展了文物定級工作,包括海南農墾博物館、粵海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海南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認定的、非文物系統(tǒng)內單位也參與了定級工作,這對海南省擴大文物保護范圍、具有針對性地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文化遺產信息管理系統(tǒng)”也在此次普查期間建立起來。該系統(tǒng)整合了本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文物數(shù)據(jù),并對文物定級工作的辦理流程進行了信息化構筑,便于對全省文物數(shù)據(jù)進行動態(tài)化、標準化管理,為海南省文博工作決策提供依據(jù)。
自建省辦經濟特區(qū)以來,海南的文物保護工作穩(wěn)步前進,取得成效。然而,由于文物工作整體基礎較弱等原因,文保工作仍面臨著諸多考驗。以此次普查結果為例,普查員在普查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一些文物的保管條件仍不夠理想。
除了一些硬件上的不足,由于專業(yè)人才、技術等資源的匱乏導致的文物修復工作難以全面展開,也成為海南省文保工作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據(jù)悉,海南省的珍貴文物藏品中,近三分之一亟待開展修復工作。但是,由于海南省幾家大型文物收藏單位尚未取得珍貴文物的修復資質,導致目前這些珍貴文物仍不能得到修復。
近日,省政府正式出臺《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為國際旅游島的文物工作進一步指明方向?!跋乱徊剑覀冇媱潝U大文物保護范圍,加大對系統(tǒng)外文物收藏單位的扶持力度;加大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引進培養(yǎng)專業(yè)文物修復人員,爭取盡快取得珍貴文物修復資質的賦權。同時,與省外具備修復資質的機構合作,分批次開展海南省珍貴文物修復工作?!碧K啟雅表示。
【新認定文物】
1、1955年愛國華僑雷賢鐘先生運送膠種的木箱

這只木箱是愛國華僑雷賢鐘先生的遺物,反映二十世紀初新中國反橡膠封鎖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美英帝國主義已對我國實行封鎖,為爭取橡膠自給,雷賢鐘先生用此木箱裝載,冒著生命危險護送優(yōu)良橡膠品系的種芽回國,成為新中國擴大種植橡膠樹的優(yōu)良種源。
2、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掠奪海南礦產資源檔案和圖紙

日軍掠奪海南礦產資源期間遺留下來的礦山勘查、開采資料和水電力設施的設計圖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掠奪海南的鐵證。
3、民國時期保亭縣政府印

方形銅印,據(jù)其銘文推斷,它是由當時的民國政府國家印鑄局統(tǒng)一鑄造的篆文官印,有統(tǒng)一的形制和統(tǒng)一的編號,下發(fā)到各級官辦機構使用。此類保存完好的民國時期縣印在海南省屬首次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