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所小學實驗新教學法
華文教研中心副院長陳志銳說,目前新加坡全國已有13所小學在實驗新教學法,落實中心“先研、后證、再教”的教研理念。這些創(chuàng)新教學法包括戲劇教學、行動學習、報章教學、從閱讀到寫作教學、教育資訊技術(shù)與語言教學、閱讀教學與高階思維訓練等。
陳志銳以華民小學實驗“戲劇教學”、淡濱尼小學實驗“教育資訊技術(shù)與語言教學”為例說,這些都是在調(diào)查中,教師最想學的是創(chuàng)意教學。通過戲劇和電腦教學,學生很快便融入了非;顫姷膽騽『碗娔X情境里,從中學習華文讓他們感覺有趣并且有了動力。
華民小學校長普什潘和淡濱尼小學校長鄭妹英都表示,在短時間里就看到學生學習華文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他們認為,華文教學首先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快樂學習。
華文不及格學生有大進步
淡濱尼小學華文教師董亞茹和中心項目專員呂淑慧合作,為小五學生進行“教育資訊技術(shù)與語言教學”。她所教的19人,集中了小五每班華文不及格的學生。
董亞茹說:“我們從讓學生在電腦上打課文開始,一方面引起他們的興趣,一方面把漢語拼音搞好。之后再進行多媒體教學,每個生詞都以相關(guān)的影片片斷加強學生的認識。這些去年考試只有20分的學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分數(shù)也到了及格的邊緣。我有信心,明年小六會考,他們的華文不會考得太差。”
華民小學華文教師盧嘉艷則和陳志銳以及國立教育學院合作試行戲劇教學。只見她披起長袍,搖著折扇,做起“曹大人”,全班學生對她畢恭畢敬,聽她擺布,她要游園就游園,要“稱象”就稱象。
陳志銳說:“在講課前,老師和學生先建立‘默契’,大家全情進入戲劇狀態(tài),發(fā)揮想象力,各自扮演角色,并且持久地留在角色里!
芬蘭30多小孩“擠擠”一堂學華文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院長陳之權(quán)和講師洪瑞春及項目專員呂淑慧上個月到荷蘭和芬蘭取經(jīng),胡以晨同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fā)展專家沈淑華之后也在芬蘭加入。
在芬蘭一所小學,他們看到30多名6歲小孩,擠在一間課室學華文。外國學校強調(diào)小班教育原則,課室擠30多個孩子,顯示華文在世界走紅,連遠在北歐的芬蘭也不落人后。這個現(xiàn)象,顯然是師資不夠,但是要滿足父母希望孩子從年幼開始學習華文的意愿,只好將就。
胡以晨說:“我看著金發(fā)碧眼的芬蘭小孩唱著華語兒歌,感到有趣和驚訝,芬蘭人究竟是怎樣培養(yǎng)華文師資?教課的芬蘭女士告訴我,她是在芬蘭學了華文,再到北京學習,成了芬蘭少有的華文教師。她原不教華文,只是突然有了學華文熱,才忙起來!
他指出,華文教研中心上軌道后,不正能為像芬蘭這樣的國家培養(yǎng)華文第二語文教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