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少妇做受,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您的位置:首頁>>華文教育基金會


帶著6個小“老外”到上海

2005年6月15日

    
    20年前,一個瘦弱的金發(fā)美國女孩,第一次踏上上海,與一個中國女孩子結下深厚友誼;20年后,她重新來到這塊土地,還“裹挾”來了她的一大家子,其中包括他們家那6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因為她要讓他們感受中國的文化。她的中國名字有點“古舊”,叫屈思娣(Tracy),但她卻是個能干聰穎的家庭主婦,把美國的活潑風格徹徹底底的帶到了上海。
    
    上海的家 6個“莽撞”的洋娃娃
    
    一走進屈思娣在上海的家,就被嚇了一跳:一個金發(fā)小女孩把手攤開,伸到筆者面前,掌心里赫然是一只碧綠的牛蛙眼睛。
    
    原來是7、8個外國孩子在屈思娣家上生物課,課程的內容是解剖牛蛙。來上課的除了屈思娣的孩子,還有幾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年齡從7歲到16歲不等,在一起學同樣的課程,有的孩子是媽媽陪著一起來的,屈思娣是他們的老師。
    
    屈思娣說,每個星期四會有35個孩子來上課,都是在滬的老外子女。他們這個小小的學校還有一個名字,叫做SALT,意思是“上海的學習者聚在一起”。屈思娣和6個孩子前年跟隨做航空工程師的丈夫葛立夫來到上海。
    
    6個孩子,最大的叫葛義,16歲,他和15歲的弟弟伊扎克一起在交通大學學習漢語,其余幾個孩子都在附近的小學讀書,中文都已經說得很流利了。
    
    他們一大家子出行,總是蔚為壯觀,引來路人駐足,老人們看見他們,就稱贊她有個幸福的大家庭。屈思娣說,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但她并不覺得這是一個負擔,因為孩子是天賜的禮物,和孩子在一起,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
    
    在中國人眼里,屈思娣的孩子都有些“橫沖直撞”,尤其是最小的兩個,喜歡在客廳里翻跟斗,但其實他們很獨立,很懂事,在美國時,兩個大孩子就會幫母親管理農場,葛義一個人就養(yǎng)了100多只雞。
    
    初識上海 曾被20多人圍觀
    
    屈思娣第一次來上海是在20年前。正值盛夏,剛走下飛機的舷梯,她就感到一陣熱浪撲面而來,夾雜著下水道的各種氣味,天沒有下雨,她的頭發(fā)卻都濕了。1984年的上;颐擅傻,大街上的人都穿著灰色或者藍色的衣服。屈思娣說,20年后當她重新來到這里的時候,一切都變得色彩鮮亮,現在的上海是個時尚的大都市,到處是綠化,很像美國的芝加哥。
    
    那一年她剛滿20歲,是伊利諾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學教育專業(yè),來上海師范大學做暑期交流學生,她那個非常本土化、帶有獨特上海風味的中文名字,就是那時起的。
    
    來到中國之后,她立即被中國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美麗的園林建筑,友好熱心的中國人……一切都與她出生的地方如此不同。那時剛剛改革開放不久,人們對她這樣一個金發(fā)碧眼的外國女孩非常好奇,她走在大街上常常會有20多個人圍著她看。
    
    難忘上海 那張畫著美麗花邊的信紙
    
    在上海師范大學學習漢語的時候,她和一個叫姜文的中國女孩結下了深深的友誼。姜文會用畫畫來教她漢語,會帶著她從管理嚴格的女生宿舍偷偷溜出去,兩個年輕女孩一起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姜文的家人對屈思娣很好,每次她去姜文家,他們都會給她買很甜的西瓜。
    
    屈思娣說姜文有一個哥哥,一家四口擠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沒有廚房,但是姜文對生活很滿足,從來都不抱怨。兩個人的宿舍只是一墻之隔,她們卻仍然樂此不疲地互相寫信。說到這里屈思娣找出了當初姜文寫給她的信,雖然時隔20多年了,信還是保存得平平整整的,信紙邊上空白的地方,姜文還用心地畫上了花邊。
    
    屈思娣離開上海后,她們一直互相寫信,一直寫了整整7年。20年后,她再次來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回到上海師范大學,詢問姜文的消息,但是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說起這件事,屈思娣的臉上充滿了遺憾。
    
    住在上海 我們從鄉(xiāng)下搬到了大城市
    
    也許屈思娣真的和上海有不解之緣,2003年10月,葛立夫所在的公司把他派到上海工作,屈思娣和6個孩子跟隨他一起來到了上海。
    
    上海是一座對外國人極其友好的城市。雖然剛來的時候,屈思娣遇到了一些諸如房子太小之類的麻煩,但是這些麻煩很快就解決了。
    
    屈思娣在上海遇到的中國人大多對她很好,尤其是她的保姆小潘,小潘的生活常識很豐富,就像姐姐一樣照顧她,告訴她孩子生了病要及時去醫(yī)院,不能像在美國的時候那樣把小病不當一回事,但她有時也覺得小潘對天氣變化之類的事情太當心了,而在美國孩子們冬天穿著單褲照樣到處跑。
    
    上海對屈思娣一家來說很新鮮也很精彩,他們從家鄉(xiāng)來到上海,既是從西方來到東方,也是從鄉(xiāng)村來到城市,她很怕孩子回到美國后會覺得沉悶乏味。
    
    當然也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在美國他們有個農場,可以有許多戶外活動,但是在這里孩子們沒有活動的空間,所以總是看電視。
    
    她很希望將來能在西安這樣的城市買一所房子,上海的房價太貴了,他們是買不起一所大房子的。
    
    再看上海 上海人變得更禮貌更矜持
    
    屈思娣說,和20年前相比,上海人對世界的了解豐富得多了,他們可以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了解世界上發(fā)生的一切,相比之下美國人要封閉得多,他們對美國以外的事情并不真正感興趣,知道的也不多。
    
    但是屈思娣希望她的孩子能了解中國、喜歡中國,所以雖然在中國不會呆很久,但是她還是讓孩子努力學習中文。他們很快會回到美國,但她希望她的孩子將來會來中國。
    
    她說,中國有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比如說父母老了以后,孩子會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會花時間陪伴他們的父母,但在美國不是這樣的,孩子們長大以后就離開父母,獨自闖蕩世界,父母常常要面臨“空巢”。
    
    屈思娣說,比較前后20年,如果說上海還有什么變化的話,就是上海人不像從前那么淳樸,不像從前那么好奇,什么都喜歡問,也不像從前那么敞開心扉了,人和人之間有了禮貌,但也有了距離感。(來源/新聞晚報,作者/丁宇嵐)
    

 

 
·帶著6個小“老外”到上海 (6-15)
·中國駐菲外交館參訪當地僑中和華教中心 (6-15)
·新澤西普林斯頓中校舉行畢業(yè)典禮 (6-15)
·美國維州立人中校舉行結業(yè)典禮 (6-15)
·老外學中文的困擾 (6-15)
更多...
 
·新加坡教師:電腦教學激發(fā)學生學華文興趣 
·澳大利亞首家孔子學院在西澳大學落成 
·13億美元勸學中文 美華社積極響應 
·美國華文報紙肯定美中文化接觸法案 
·中國崛起 漢語走紅全球 
更多...
 
·第四屆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
·全美中文學校協(xié)會(CSAUS)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2004年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
更多...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北京華文學院、中國僑網 聯合主辦,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電話: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