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賓做漢語教學志愿者的日子
文/賴林東 潘曉娟 蒲菲娜 通過了面試、考核、試講,接受了嚴格的教學培訓之后,我們福建師范大學的17名漢語教學志愿者,在范啟華主任、章石芳老師的帶領下,終于實現(xiàn)了期待已久的菲律賓之行。帶著使命,背負囑托,我們踏上了菲律賓美麗的國土,幸運的來到了這所讓我們銘記一生的學!坡少e僑中學院。僑中的華教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學校無論是教材的選擇、師資的配備、教學的硬件設施,在菲律賓華校中都可說是走在前列。能到僑中任教,我們既感榮幸又覺得壓力巨大。我們是幸運的,僑中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及教學環(huán)境,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大舞臺,讓我們盡情揮灑自己的熱情。在這樣開明自由的教學氣氛中,我們的第二語言教學方法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和鼓勵。學校里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我們真誠的幫助,使我們一年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在第一線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獲得了寶貴的經(jīng)驗,有了自己不成熟的點滴體會。由于我們教授的學生都是以菲語或英語為第一語言,華語對他們來說既陌生又難懂,從而使學習或教授華語,都變得困難重重。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踏著華教改革前輩們的足跡,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充分運用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并努力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使之得以豐富和發(fā)展。 第一,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盡量用最簡潔的語言、最合適的教學模式,將最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傳授給學生,在課堂上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開口表達,操練華語。孩子沒有學習華語的社會、家庭環(huán)境,他們與華語親密接觸的時間僅是課堂上有限的45分鐘,那么教師充分安排好課堂時間便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盡可能把更多的說的機會讓給孩子,這一點是我們在教學上非常注重的。不管課前課后,我們都盡量捕捉他們興趣點,用華語與他們交談,或讓他們自己表達當天的所見所聞,讓學習變成孩子自覺的行為。學生只要開口表達,老師都用實物或言語對他們表示肯定和鼓勵。孩子在表達過程中,體會到了交流的樂趣,學習便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培養(yǎng)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滿足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首要需求,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充分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設計性環(huán)節(jié)和實踐性環(huán)節(jié)。既充分發(fā)表學生獲取教材相應知識的能力、科學思維的能力,又要培養(yǎng)學生感悟美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運用的能力。教師的授課過程,我們努力把它變成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自由表達的過程。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世界原來是如此地異彩紛呈,只要我們一觸發(fā)他們的想象,他們就一發(fā)不可收拾,答案立即變得豐富多彩。所以,我們經(jīng)常不設定標準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 第三,堅持連點成線,學以致用原則。學習過的知識點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單純的知識點形不成能力,更不能在實踐中形成運用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把學生學過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幫助學生把各知識點融會貫通,并把學過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表達運用。例如,在課文中我們學習過這樣一句話:車夫駕著馬車在大路上飛跑。在讓孩子描述實際生活情景時便可以引導他們把學過的這個句子用上。類似的句子還有很多。我們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只有找到課文與實際的結合點,才能真正讓學生學到知識,完成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這一點上,我們始終堅持不懈。不斷擴充學生詞匯量及運用其表達的能力,日積月累,孩子的華語能力也就得以不斷提高。 第四,堅持課堂教學直接使用目的語,盡量少用媒介語。持之以恒,孩子聽說的能力也就獲得很大的提高。功夫不負有心人,現(xiàn)在我們班上大部份的學生已能用華語與我們交流,尤其令我們高興和感動的是,有些學生對華語產(chǎn)生了興趣,在與我們交流的過程中,碰到新的詞語,他們馬上用筆記下來,有意識地在交流中學習華語。(來源/菲律賓世界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