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獨有的“交替前后音節(jié)詞”
文/黃信怡 在漢語中,可交替前后音節(jié)的雙音詞組,是自古有之的。例如:襄贊-贊襄、圣賢-賢圣、折磨-磨折、慷慨-慨慷等,都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交替形式。我們之所以稱它為“詞組”,這是因為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即使是雙音交替形式,也并不一定具有雙音詞性質(zhì)。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雙音詞,是古漢的雙音詞的字序?qū)Q形式。如《楚辭.大招》:“魂魄歸徠!無遠遙只!钡摹斑h遙”,20世紀的中國人在使用中經(jīng)過較短時間并用“遙遠-遠遙”,然后穩(wěn)定地使用“遙遠”這個詞。于是形成現(xiàn)代漢語的“遙遠”和古代漢語的“遠遙”遙遙相對。 再如“人民”,中國古代沒有這一詞,但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民人”一詞先后出現(xiàn)19次,F(xiàn)代漢語采用的“人民”也是“民人”的字序?qū)Q形式。 在使用現(xiàn)代漢語的交替形式中,那種較適合現(xiàn)代語音規(guī)律的形式被中國人視為例程,而另一種則視為變式。 魯迅的作品有許多交替形式雙音詞,有的是陌生的,有人看到他常用“紹介”等日本語中常見的,于是以為他是受日語影響的。如此說法并不完全正確,因為古漢語和方言對魯迅影響更重。 交替形式雙音詞是漢語獨有的詞組,日本人到中國學漢字時,連這一特技也掌握了,因此,日語中也有交替形式雙音詞。(來源/菲律賓世界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