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教的是捕魚方法
文/周慧玲 目前許多學生都認為華文難掌握,現在正是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過去,詞語教學是重點,教師上課時不停地解釋詞義,學生不斷地抄筆記。抄筆記、背詞義到底有沒有好處,看看目前我們學生的語文能力就知道了。 在問到詞義和造句時,學生們說得頭頭是道,看似語文程度很高。其實,這只說明他們的記憶超強。 曾經有個中三修高級華文的學生年年得B3以上,還要找補習教師。他的補習教師初時以為他是為了加強自己的語文而補習,后來才發(fā)現,除了詞語和造句,他在理解篇章和作文時,就面對困難。 詞語教學是成功了嗎?是的,學生都能一字不漏地說出詞義,也能造句。但不能有信心地閱讀報章,可見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靈活運用所學到的詞語。 在此建議當局改變考試的方式,華文考試允許學生攜帶詞典或課本入場;考試著重考察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他們的創(chuàng)意思維。 如此一來,學生不需要在考試前為了背詞語手冊而茶飯不思。教師所要指導學生的是捕魚的方法,而不是把捉來的魚,硬塞進學生肚里,算是喂飽了他們。 語文程度弱的學生最怕是作文?v然他們有千言萬語,由于不會靈活地把所學過的詞語組織成篇,文章便寫不出。再加上許多詞語懂得說卻不會寫,文章更變得空洞,毫無色彩。 如果他們在平時掌握好“說”和“聽”,華文的詞語和語法自然難不倒他們。學生對華文的興趣可以從他們的信心下手。只要他們多聽、多講,多看,他們就會漸漸地解除對華文的恐懼。 從潛移默化的語文教學,他們對華文產生了興趣,自然就會去找尋更多有關中華文化的資料。在此,希望中華文化能順利地交棒給我們的下一代。(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