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學習中的情感投資
文/朱崇科 華文教學將全面改革的消息,固然讓我們看到本地學生學習華文的必要和困難,但也透露出教學方式和測試方式對學習態(tài)度的重要影響。如果撇開相當嚴峻和蒼白的華文學習環(huán)境而侈談如何改進和提升,在本地難免力有未逮,但反過來思考的話,我們也不可以斷然否認其中的可能性。畢竟,華文教學法在設(shè)定語言大環(huán)境很難有質(zhì)地提升的前提下,如果發(fā)揮得當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筆者有幸以“駐校作家”的身份同本地某初級學院一批愛好華文的學生進行座談,在幾次面對面的交流中得出一些值得分享的心得。目前在華文學習的改革呼聲中,將華文的經(jīng)濟價值加以渲染甚至甚囂塵上的做法是大勢所趨。當然,這種手法在相對比較急功近利的新加坡社會中可能行之有效,但我們也必須謹慎平衡和處理。 情感決不只是佐料 此處,我強調(diào)情感投資(其實我更喜歡用中性詞“投入”,但為了引起有關(guān)人士的注意,我打算用投資)。首先就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讓年輕朋友不那么功利地學習自己的母語——華文,同時也可以“子不嫌母丑”親近她。當一種樸素的感情基礎(chǔ)成為學習的推動時,華文學習就可能成為文化尋根和自我認同的自然手段。 其次,我想強調(diào)的是,感情投資在沖開了學習目的的迷霧之后,它同樣也可以讓更多的學子意識到華文學習的優(yōu)美和可愛。華文學習當然不應(yīng)該定義為枯燥無味的單詞積累,因此,它的背后博大精深、生機勃勃的不同層次的中華文化更必須受到重視。而對這種文化的貼近和觸摸,人類共通的情感則是一種比較好的切入途徑。 我在“駐校作家”計劃的活動中給學生分析朱自清的《背影》,就采取了類似的策略,盡管這是他們課本中的必讀篇目,但我還是希望他們有不同的體會。我讓他們在想念自己的父親后再次閱讀此文,不僅如此,我也以飽含感情的語調(diào)朗讀,讓他們體味個中彌漫的略帶憂傷的懷念和父子之情。當然,我也沒有忘記劃出父親如何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橘子的路線草圖,借以說明父愛的平凡的偉大。 同時我還告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在不同時段的演變,借此讓他們體味年輕氣盛的作者當時是怎樣無法感知父親的關(guān)愛,同時也比較中年之后的他的深層感受,從中體驗其中的張力。 不難想象,華文學習如果同樣成為我們對人間真愛的深度體察和感受的話,我想這樣的情感投資不僅值得,而且要提倡。因為我們知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我們也靈活教導了年輕人如何尊重與理解父親等諸如此類的人生哲理。 除此之外,我們希望情感投資還可以有更高一步的推進,那就是讓學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將心比心,不僅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同時也是身體力行、實踐的過程。在同樣以魯迅的《風箏》進行說明時,我不僅讓他們體驗了簡單文字之中的復(fù)雜與深刻,也讓他們知道在人生中許多感情虧欠與背負的偶然性與綿烈性,希望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好好體味作者的苦心及其所呈現(xiàn)的深層內(nèi)涵,身體力行從而避免類似的遺憾。 教的主體呈現(xiàn) 情感投資對于教師來講自然也有著必須要把握的尺寸:如果輕描淡寫,學子們無法產(chǎn)生共鳴,那自然是失敗的;同樣,如果過度煽情,則可能引起更沉重的壓抑。為此,我們要盡可能考慮到其中的一些靈活措施。 在情感投資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強調(diào)教師主體的博學、靈活與氣度。許多文本解讀的答案可能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我們首先要有聆聽不同意見的耐心與氣度,鼓勵孩子們勤于思考,然后靈活因應(yīng)。更加關(guān)鍵的是,對這些文本,我們必須擁有更復(fù)雜和博學的認知。 在學習《背影》的過程中,我同時也提及了中國教育界有關(guān)該不該讓《背影》入選中學課本的爭論。持反對意見者認為文中的父親嚴重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不值得提倡。在他們七嘴八舌的論爭過后,我向他們分析文本中的實與虛以及閱讀中的文學原則與現(xiàn)實考量等等不同標準與操作的沖突及相關(guān)對策等等,讓他們體驗華文學習的趣味和思考問題時博學、理性的重要性。 情感投資其實是相當獨到的教學法,因為它既是作為形式的教學法,同時也是作為內(nèi)容之一的中華文化的精髓。因為情感投資不僅讓我們更好地學習華文,也讓我們學到了中華文化的許多精粹。在親情、友情、愛情等之外,其實俠義、忠貞與熱愛等等重要的做人原則也貫穿其中。這其實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教學法的工具性和表面性了。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筆者前些時日在泰國漫游的一些經(jīng)歷和感想。在桂河橋附近擺賣的小販和曼谷的一些按摩店內(nèi)的侍應(yīng)生,許多泰國人以流利的華語招徠生意。尤其是桂河橋附近,大店鋪以華語搶顧客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對此,我難免驚奇。我擔心的倒不是新加坡作為語言中心或樞紐地位會因此失去,而是感慨于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對華文的情感:有的小販在我買完東西后,還會問我(一個中國人)那個中文字該如何發(fā)音。 看到泰國人、韓國人甚至是歐洲人的華文學習激情,我們真得要好好反思,母語學習是否需要更多的感情投資?在“威逼利誘”之外,我們的華文學習應(yīng)該有更好的對策。隨教育部調(diào)整教學政策,我們希望華文能在新加坡找到生存的獨特方式。(來源/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