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師:先認字教學法值得提倡
文/王慧容 黃翠燕 很多新加坡教師認為,重視口語,強調(diào)“先認字后寫字”的教學方式將更能符合學生的需要和情況,值得提倡。不過,也有教育專家質(zhì)疑這種教學方式在本地英文環(huán)境的成效,認為要推行起來并不容易。 依布拉欣小學華文教師陳秋霖認為,學生如果在學校接受了10年教育,卻無法自信地站出來用華語表達自己,就很可惜。她說,以往的華文教學,每學一個字,就要求學生要掌握“四會”,即聽、說、讀、寫的技能,然后給予大量的功課去操練,使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將“四會”減少到“兩會”(聽力和說話技能)后,學生可以將更多時間花在認識更多字,從而提高閱讀的能力。 她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要求學生要掌握‘四會’,就好比駕駛一輛需要四只輪子來跑動的汽車,少了一個輪子(書寫能力),就不能行駛了。但如果讓學生先掌握‘兩會’,就是讓他們騎一輛兩個輪子的腳踏車,雖然速度比較慢,但同樣也能行駛。” 資深教育工作者劉蕙霞在肯定整個華文改革的方向的同時,也懷疑“先認字后寫字”是否能在本地行得通。她說,在這里,學校環(huán)境以外的地方都使用英文,用華文的機會很少。因此,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貫徹校園內(nèi)的認字教學。 她提議政府應(yīng)該在多幾所學校推行用華文教其它科目的教學,營造學習華文的環(huán)境,而不只將這個做法,局限在幾所指定的特選小學。 雖然新的教學法強調(diào)先培養(yǎng)學生聽力與說話能力,一些華文教師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也不容忽視。 養(yǎng)正小學華文部主任羅定貞說:“教師應(yīng)依照其專業(yè)的判斷,按學生的程度,逐步提升學生的書寫能力!边@意味著華文教師的水平以及對華文教學的態(tài)度成了推行華文課程改革成敗的關(guān)鍵。羅定貞指出,受華文教育的老一輩教師已接近退休年齡,現(xiàn)在的華文教師都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一些在中四畢業(yè)后就沒有什么機會接觸華文。他們雖然熱愛教學,但程度有待提升。因此,她認為教育部可開辦更多合適的課程,協(xié)助提升這些教師的華文水平。 芽籠美以美小學華文部主任周鳳兒認為,整個華文教學的改革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即學習華文,勢在必行。這將有助于改變家長和社會人士學習華文的態(tài)度。她希望教育部能盡早公布有關(guān)將在2006年推出的過渡期考試模式,讓教師能及時隨之調(diào)整教學方法。(來源/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