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兒童文學引發(fā)學習華文興趣
文/王慧容 新加坡萊佛士女子小學四年級日前的一堂華文課上,教師讓學生表演安徒生童話《拇指姑娘》的故事,并扮演中國民間傳說人物。華文教師陳佩琪在教導介紹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課文后,要學生找出其它兒童文學作品,并在班上表演,甚至以想象力編故事和劇情。這種運用兒童文學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意和學習興趣的教學法,是華文教學改革所提倡的教學方式之一。 一些專家學者建議,不妨在華文課文中編入更多兒童文學作品,讓學生接觸其中的真善美情感,培養(yǎng)閱讀愛好。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許福吉博士說,中國兩岸三地很注重將兒童文學作品轉移到教材,而這在新加坡的華文教材是相當欠缺的。他說:“新加坡早期華文教材以兒童文學為主,不少是文學家作品,如冰心的《寄小讀者》,葉紹鈞的《稻草人》?墒钱斎A文成為第二語文教學,強調(diào)學詞匯、語法,背生詞,教材也忽略了文學部分。”“其實,文學作品具有真善美的感情,可用為教材,小孩讀了會覺得有趣,能從中學語言,學詞語等! 教育學院向來開辦兒童文學課程,包括兒童文學教學法與兒童文學選讀,教導教師通過兒童文學材料設計精彩教案。許福吉博士說,最理想的是由教師自行編寫兒童文學,通過具本地色彩與趣味的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對兒童讀物的喜好。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教育部第二部長黃永宏醫(yī)生說,當華文教學改革建議發(fā)表后,多數(shù)人同意要讓孩子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就要讓他們有學習語文的動力。因此,鼓勵社群推廣兒童文學,培養(yǎng)學生對兒童文學的愛好,是激勵學生學華文的途徑之一。 香港教育學院高級講師霍玉英博士說,香港近幾年配合語文教學改革,也提倡在教材應用兒童文學。她說,用兒童文學編成的教材相當精彩,學生一般上都很用心學。不過,篩選文學作品時有一定的困難,必須顧全作品的教育意義、趣味和用語,才能編成合適教材。(來源/聯(lián)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