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傳承中華文化

——訪美國圣安中文學校校長于愛珍 本報記者 謝萍 6月13日,北京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一位從美國來的漢語教師正和韓日學生們進行著互動交流,“來,跟我念,123,321……”。 融洽有序的課堂氛圍顯示出這位老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交談中,記者了解到,于愛珍女士是從新聞行業(yè)轉為從教的,盡管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她仍然堅持親手抓學校事務,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對話交流,此次更是不肯放過考察學習的寶貴機會,隨美西地區(qū)中文教師研習團來中國大陸與國內漢語教學者們交流探討。這份執(zhí)著,她說是“因為太愛孩子們,太想為傳承中華文化做點事了!” 讓學生有興趣學漢語 一路走來看來,國內對外漢語教育的快速發(fā)展讓于愛珍很受啟發(fā),也很受鼓舞,“回來看看是對的,學習這邊先進的東西,也把我們的心聲表達出來,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努力,都只為一個目的:讓中華文化傳得更遠。我想,這次國內與海外的對接將是一個好的開始。” 于愛珍認為,無論是在北京大學,還是在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外籍學生們的漢語水平都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在海外要做到這一點有不小的難度,因為情況有所不同。 她說,在中國學習漢語有完全的語言環(huán)境,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到漢語,而這是海外不能比擬的。在美國,處于英語環(huán)境中的華裔孩子們不僅不具備學習漢語的語言氛圍,而且也常常缺少興趣。 “問剛進校的學生‘為什么要學漢語’,他往往能說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一堆人對他的期望,但其中就不包括他本人的意愿。海外教漢語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境況,學習漢語是長輩們希望兒孫繼承傳統的良好愿望,卻常常并非孩子們自身喜好。如此,我認為在海外要教好漢語,尤其是那些剛剛接觸漢語的小孩子們,最首要的一點就是激發(fā)孩子學習漢語的興趣,通過各種方式吸引他們,讓他們喜歡學習! 于愛珍笑稱,為了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老師們真是得十八班武藝樣樣精通,在課堂上不能僅僅講課,而是要把唱歌、跳舞、繪畫等手段都用上以調動氣氛。為了讓孩子們能專注于口形,將口紅抹的很濃也是常有的事。 讓學生領略漢字之美 于愛珍稱,回國取經重點有二,一為漢語拼音,一為簡體字,學習二者在海外漢語教育中都會漸成趨勢。 “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就是語言和漢字。中國文字之美是無與倫比的,主要體現在字形。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展現出完全不同于英語等拼音文字的美感,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她認為,漢字字字有來源,用聲音和形體形象的展示出了其意義,對于初學漢字的華裔孩子來說,容易引起興趣,老師們生動地講授將讓學生領略到中國文字之美。 雖然目前在美國漢語教學中占主導的仍然是繁體字,但許多學校已開始教繁認簡,甚至教授簡體字,這對漢語教師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愛珍來自臺灣,對于簡體字也并未完全掌握,如何讓孩子們形象地認識簡體字,是她此次回大陸希望與有關部門和學校交流探討的主要問題。 繁簡兩種字體在海外的并存,讓這位常年站在講臺上的漢語教師感到了些許困惑,她衷心希望繁體字、簡體字能夠出現融合,甚至走向統一,“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溝通的工具,國內的教育部門和海外的中文教育工作者們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對于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發(fā)展都非常有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