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賣花姑娘”
華聲報訊:《人民日報海外版》日前刊登了李希然寄自美國的一篇關于在海外教育孩子學習中文的文章,現(xiàn)推薦給讀者。 小孫女呂娃在美國出生,剛滿7歲。為了讓她說好母語,培養(yǎng)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從她牙牙學語,就開始教她念唐詩“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等等。1歲多時她已會背得挺好了。1歲零8個月,進入她媽媽公司的幼兒園,在她開始學習用英語和幼兒園的老師、同伴交流時,我們從國內帶去了很多幼兒圖書和故事磁帶。她媽媽根據(jù)她的理解能力,按順序把磁帶放到汽車上,在接送她的時候,汽車一上路就開聽,每天往返要1小時,F(xiàn)在她上小學了,仍然保持這一習慣,F(xiàn)在她會講不少中外故事和童話,也會朗誦一些唐詩。說起來有語氣、咬字清楚,大大鍛煉了她的中文敘述和朗誦能力。同時,她媽媽還把人民日報海外版《學中文》版上的《嬰幼兒漢字教育系列叢書》中的歌謠篇剪下復印,專門貼在一個大本子上,然后教她讀,那上面圖文并茂,她很喜歡,像《長牙的腳丫》不知背過多少回了。 另外,我們從國內給她帶了《西游記》、《三毛流浪記》等連環(huán)圖畫書,從小給她講。所以,她4歲進中文學校時不但能講,還能自己按劇情表演。在《西游記》中她最喜歡“三打白骨精”和“智激美猴王”二篇。演起來她要扮孫悟空,還說自己是“火眼金睛”。如果家中只我們二人,就由我扮唐僧和其他角色,要有她爹在家,就由他爹扮八戒。有時也演“灰姑娘”,其中的對話劇情全用中文表述。 教中文歌曲,也是學中文的有效方法,我先教了她“小兒郎”,歌詞是“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說我懶呀!沒有學問,也不敢見爹娘!彼芸炀蛯W會了,還問我,“奶奶,什么是爹呀?”我告訴她,“爹就是爸爸、父親,美國孩子叫Daddy”。晚上她爸爸下班回家,剛一進門,她就說:“爹,你回來了。”逗得全家大笑。后來還教了她“賣花姑娘”,歌詞是: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手提花籃上市場。走過大街穿過小巷,賣花賣花聲聲唱。花兒雖美,花兒雖香,沒人來買怎么樣?滿滿花籃,空空錢囊,如何回去見爹娘?”她學會了唱,還找個花籃,放滿干花,邊唱邊表演,然后又提問什么是“小巷”?美國小巷極少,孫女從沒到過北京,只好拿來北京的圖片給她解釋了。 為了引起孫女學中文的興趣,我們還給她出了一些謎語。如:“半拉(讀去聲)鍋炒仨豆,跑了一個蹦了一個,鍋里還有一個”,打一字,答案是“心”。還有“三人同日去觀花,百友原來是一家,禾火二人同相坐,夕陽橋下兩只瓜”,打4個字,答案是春、夏、秋、冬。她會了之后,很感興趣,還出給她爸爸、媽媽猜。 我們中國文字雖然難學,但它蘊含深厚,趣味性濃。若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中國文字、文化的興趣,并不是太難。在孩子接受美式教育的同時,也能把祖國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學到手,那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