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jīng)典名句
“勿自暴,勿自棄” 這句話出自《弟子規(guī)》。原句為:“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訓(xùn)致”《弟子規(guī)》用古代先哲的事例,教育年輕人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庭生活中尊敬長輩、愛護晚輩,在社會生活中做一個正直勇敢的“君子”。 孟子曾說:“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币馑际且粋人的言行不合禮義,就稱為“自暴”。又說:“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币馑际敲髅髦廊柿x的道理,卻不能身體力行,這就是“自棄”。 據(jù)說孔子的一個叫子路的弟子第一次見孔子時,頭上戴著雄雞毛,腰間佩戴母豬皮,一副野人的裝扮,散發(fā)率直勇猛的個性,自己覺得很得意。他的言談舉止也沒有禮貌。后來在孔子的教育下,明白了所謂“個性”不是靠奇裝異服來體現(xiàn)的,于是子路放棄了粗暴的行為,努力求學(xué),勇于改過,成為孔門中優(yōu)秀的政治人才,名列十哲之一。 孔門中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弟子名叫冉有,他跟隨孔子學(xué)習(xí),越學(xué)就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再往上進步了,一度很沮喪?鬃又赋鏊欠噶恕白晕以O(shè)限”的毛病,鼓勵他只要肯承擔(dān)、不自棄,就可以突破學(xué)習(xí)困境。冉有聽了老師的話,不再輕言放棄,而是奮發(fā)向上,后來在政治上有杰出的表現(xiàn)。 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边@句話告訴我們,圣賢的境界并不是堯舜的專利,只要我們肯去除“自暴”的毛病,虛心開卷,從中學(xué)習(xí)圣賢仁義之道,并避免“自棄”的心理,勇于擔(dān)當(dāng),就一定可以取得進步。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要妄自菲薄,因為自信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