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月亮
月亮作為一種自然景物,常常被中國古代詩人當作鐘情之物描寫。詩人的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呢? 一、表達思鄉(xiāng)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保ɡ畎住鹅o夜思》)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詩人還以為是白霜落在地上。當他抬頭遙望天空明月的時候,不禁低頭思念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來。 二、襯托孤寂之情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保虾迫弧端藿ǖ陆罚 暮色蒼茫,江水浩蕩。詩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曠,彷佛天比樹還低;低頭看去,唯有一輪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時晃蕩,好像要為詩人作伴。這就襯托出詩人孤獨寂寞之情。 三、反映回鄉(xiāng)之情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和瓜洲僅一水之隔,離詩人故居鐘山很近了。春風又一次吹綠了長江南岸,明亮的月亮啊,什么時候照著我回去呢?詩人對月發(fā)問,充分反映出他急切的回鄉(xiāng)之情。 四、抒發(fā)喜愛之情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保ò拙右住赌航鳌罚 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綠的,一半是紅的。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光亮,彎彎的月兒像弓一樣。詩人喜從中來,不禁贊嘆:這是多么可愛。 五、展示廣闊胸懷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李賀《馬》) 遼闊的原野,白沙如雪;雄偉的燕山,新月似鉤。這是一幅多么雄奇壯闊的圖景!與其說是詩人對大漠、白沙、燕山、新月這些奇景壯物描寫,還不如說是詩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yè)的廣闊胸懷。 六、表露愁苦之情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保◤埨^《楓橋夜泊》) 月亮落了,烏鴉啼叫,白霜滿天,江岸上朦朦朧朧的楓樹,漁船上閃閃爍爍的燈火,面對此時此情此景此物,詩人愁思綿綿,不能入眠。顯然,“月落”是引起詩人愁苦之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此看來,同是一個月亮(景物),在詩人們的筆下,卻各呈意象,表達著詩人們的不同感情。可見,月亮(景物)不是無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