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

扎染,古稱絞纈,是中國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印染工藝。扎染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據(jù)推測,這種印染工藝當在夾纈之前。因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藝較為簡便,僅用針、線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國絲織品產(chǎn)生較早,印染工藝也很發(fā)達,扎染與絲織面料之結合可謂珠聯(lián)璧合。 從現(xiàn)存最早的扎染制品來看,是出于新疆地區(qū)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如此看來,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已相當成熟。史載唐代時,由于經(jīng)濟的繁榮,扎染工藝也著實興旺了一陣。當時著名的紋樣有“魚子纈”、“撮暈纈”、“瑪瑙纈”、“唐胎纈”等等。色彩有大紅、茄紫、墨綠等色。不過即便在盛唐時期,能穿著扎染服飾的也只能是達官貴族,一般的平民還是不敢問津的。宋時,為抑制侈靡、提倡素樸、重振國運、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藝的生產(chǎn)及使用。以后隨著戰(zhàn)亂不休、兵荒馬亂局面的出現(xiàn),扎染工藝便日趨衰落。然而,同時期的鄰國日本,卻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nèi),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 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工藝演變,扎染工藝的防染手段已有幾十種,染色也從單色演變成復色的多次浸染。扎染紋樣具有從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的工藝效果,扎染紋樣的生動與絲綢面料的飄逸相諧成趣。因此過種古老的印染工藝至今仍有極大的魅力。 扎染的防染手段很多。最簡便的是將面料折疊后用線繩捆扎,經(jīng)染色后再拆掉線繩,面料上就出現(xiàn)了色彩斑斕的畫面。古時還用小米粒扎進面料內(nèi),染出點點小花,或許就是“魚子纈”的印染法了。古時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常用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從宋代的印染工藝看,扎染是城市作坊常見的印染方法,應用面較廣。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扎染作為一種高檔的工藝形式,被時裝設計廣泛采用。經(jīng)過設計人員的匠心獨運,扎染已不再局限于服飾的運用,而是將其搬上墻壁,變成壁掛藝術,以美化環(huán)境、適應了當代人審美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