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訪談錄:我們是華人
|
王賡武:“從文化上講,我是一個華人” 王賡武教授撰寫過22本專著,還編寫了另外28本書。他是公認的世界上研究海外華人的最高權(quán)威。他本人也是一位海外華人,在數(shù)個城市居住過。因此,無論從學術(shù)背景來看,還是以個人經(jīng)歷而言,他都很有資格探討在當今的民族國家內(nèi)作為一個華人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在他看來,是否成為華人取決于家庭影響。如果你來自一個認同自身華人身份的家庭,你就會成為一個華人。是否成為華人還是一個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這位東亞研究所所長指出,人們有多種不同的身份,他們會挑選其中一種加以強調(diào)。 王賡武現(xiàn)年74歲,還擔任華人遺產(chǎn)中心副主席一職。他出生于印度尼西亞的泗水,在馬來亞的怡保長大,曾在中國南京短暫求學,后又去了倫敦,隨后來到新加坡和吉隆坡,在大學教書。然后他去了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并擔任過香港大學的副校長。1996年,他回到新加坡,就任東亞研究所所長一職。 王教授現(xiàn)在持的是澳大利亞護照。他是否曾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 “不!”他堅定地說。他說:“我始終明白,從文化上講,我是一個華人,我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感到自豪。與此同時,我也很清楚政治認同意味著什么。因為民族國家這個現(xiàn)代觀念非常重要,我總是盡可能地表明自己的國籍。我記得曾經(jīng)不得不仔細思考這個問題,但我認為我沒有感到過困惑! 他認為,華裔新加坡人堅持說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是華人”是“非常奇怪的,而且令人悲哀”。 他說:“(他們)否認自己的華人文化特性或者說血緣。我對此感到迷惑。他們怎么會這樣呢?如果你沒有歷史感,你的未來也很渺茫。知道自己從哪兒來、自己的根在哪兒以及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所有那些偉大而可怕的事情能增強一個人的身份感! 記者問:楊榮文外交部長說,雖然我們在文化上是華人,但我們在政治上是新加坡人。這兩者能夠完全分離嗎? 王賡武答:從法律上來說,這是非常明確的。在服兵役和參與國家事務(wù)時,你是在與國家的各項事業(yè)和安全產(chǎn)生認同。因此,你表達的是你的政治效忠。 文化認同涉及的則是:我對學習中文很感興趣;我的傳統(tǒng)文化;我的祖先曾做過什么;是什么使中國文明成為這樣一個偉大的文明;它如何才能繼續(xù)保持生命力。 這與你是否是新加坡人無關(guān)。每個人都有多個身份,你希望突出哪一個會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問:那么,在界線變得模糊時又如何呢?比如華裔新加坡人為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quán)而歡呼? 答:他們并沒有把這當成一個政治問題。事實上,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反應(yīng):“中國人干得不錯,因為我是華人,我感到我能從中受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也分享了他們的成功。” 只有如下的說法才帶有政治意義:“既然這樣,我打算移居中國,加入中國國籍,為她而戰(zhàn),反對她的敵人! 問:那么政治問題呢?例如,當中國與其它國家之間——比如美國——出現(xiàn)爭端時,華裔新加坡人站在了中國一邊。 答:這也未必就帶有政治意義。也許你會覺得中國沒有錯,是美國在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你同情弱者,反對強者。這是人的一種天性,與政治背景甚至文化背景無關(guān)。這不是因為你在政治上認同美國或者中國。 問:是什么使一個人成為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答:2000年來,是否是一個中國人取決于某些特定原則。其中最主要的那些出自儒家學說。儒家學說培養(yǎng)了一個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按照一些獲得皇帝認可的重要觀念治理國家,比如孝道是對皇帝效忠的根本。如果你接受了這些原則,你就被認為是一個中國人。 大部分中國特性來自家庭關(guān)系。對普通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如果你來自一個認同自身華人身份的家庭,你就會成為一個華人。這些聯(lián)系將所有有著相同認同的家庭結(jié)合在一起,組成了如今所謂的“華人”。 從本質(zhì)上來說,家庭與血緣緊密相關(guān)。這是一個生物學問題,其最根本的本能表現(xiàn)就是宗族。這與政治認同或文化認同無關(guān)。 問:一個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否認自己的中國傳統(tǒng)是否意味著他不再是中國人了? 答:自我身份認同是最根本的,是最終的決定因素。 問:楊榮文說,中國的復興使全世界華人再次感到驕傲。這是否意味著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疊? 答:100多年來,當有人問你是否是華人時,他們通常是居高臨下的,甚至還帶著一絲輕蔑。他們面對你時想到的是中國已經(jīng)衰弱這一事實。因此,直到不久前,許多華人還是或者戒備心很強,或者將驕傲深埋心底。因此,你的個人地位是與中國的地位相聯(lián)的。這就是非華裔人群把你視為中國人的原因。無論對錯,這種聯(lián)系始終存在。 成立超:“中國是娘家,新加坡是婆家” 一些人圍桌搓麻將的時候,78歲的老人成立超茫然地輕叩煙斗里的煙灰。到底是什么使一個華人能稱其為華人?這個問題令他困惑不解。更具體地說,到底什么使在新加坡的華人可以稱其為華人? 對于在新加坡芽籠的廣西和高州會館會長成立超來說,“中國性”是一個人身份的根深蒂固的內(nèi)在部分。 “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彼脻h語說,“華人之所以是華人,就因為他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我們的祖先是中國人,因此我們是華人! 記者問: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會講華語,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不承認自己是華人呢?僅僅按身體特征來界定華人不是沒意義嗎? 成立超答:是的,稱這樣的一個人是華人或許是沒意義的。不過,沒關(guān)系,他依然是華人。他的皮膚是黃色的——永遠無法變成黑色或白色。他無法選擇。 問:外交部長楊榮文曾經(jīng)說過,新加坡華人應(yīng)該認清自己在文化上是華人,而從政治角度來看是新加坡人。兩者能完全分開嗎? 答:就像是嫁出去了的女兒一樣。無論怎樣,中國是娘家,是我們可以常常回去看看的娘家。但是,最終我們會效忠于新加坡,新加坡是我們的婆家。 問:你為什么覺得一些新加坡華人似乎已忘了他們的中國血統(tǒng)? 答:我曾問一位年輕的潮州人祖籍哪里。他回答說后港。事實上,這是像我這樣的老一代人的錯誤——沒能確保年輕人記住他們的祖籍。我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我們忙于生計,卻因此忽視了對孩子們的傳統(tǒng)教育。我們也沒有注意到全球化的迅速影響——我們沒有意識到年輕的新加坡人會如此之快地忘記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 問:對此我們該怎么辦呢? 答:從我們會館來說,我們要努力適應(yīng)形勢。譬如,我們開始成立年輕人的組織,召集年輕人到巴淡旅游,參觀來自廣西和廣東高州的名人公墓。 林方華:“當一名新加坡人和當一名華人不矛盾” 在當選新加坡華人社團領(lǐng)袖后4個月,林方華(音)接受了《海峽時報》的采訪,講述了新加坡華人社團的重要意義和華人社團對推進華人在新加坡地位所起到的作用。作為新加坡華人協(xié)會聯(lián)合會秘書長的林方華表示,新加坡華人團體肯定不會消失。新加坡華人協(xié)會聯(lián)合會管理著新加坡近200個華人社團,F(xiàn)年58歲的林方華先生是一家大型百貨公司的董事總經(jīng)理。他表示:“今后20年內(nèi),華人社團仍然會存在! 記者問:新加坡年輕人似乎對宗族并不熱衷,你感到擔心嗎? 林方華答:不擔心。沒有必要為此過分擔心或者大呼小叫。我們所尋找的華人社團領(lǐng)袖是40歲出頭的人。這些人已經(jīng)事業(yè)有成,家庭穩(wěn)定,會有時間為華人社團服務(wù)。沒有必要在一些正在為生計而奔波的人里尋找華人社團領(lǐng)袖。這些人很可能更關(guān)心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 問:那么你采取何種戰(zhàn)略讓年輕人慢慢走上領(lǐng)導崗位呢? 答: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社團活動都是以年輕人為目標的。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參與社團的活動,然后慢慢讓他們與社團之間建立聯(lián)系。等他們到了40歲出頭的時候,他們就能做好準備和愿意為社團服務(wù)。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從我們已經(jīng)看到的情況來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尋根的意識會越來越強。 問:那么你相信華人社團在新加坡會一直存在下去? 答:是的。大多數(shù)社團都有穩(wěn)固的根基,不會消失。社團的角色將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變化。過去,建立社團是為了幫助自己的親人,幫助窮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因為當時沒有一個很強大的政府來做這些事情。 現(xiàn)在,雖然政府已經(jīng)很好地履行了這些職責,但社團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因此,我們正在盡力確保中華文化傳統(tǒng)能夠保存下來并世代相傳。 問:政府在幫助窮人方面所發(fā)揮的越來越大的作用是否會壓縮社團的生存空間? 答: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填補政府無法顧及到的地方。政府必須照顧到所有種族,照顧到每個人。盡管新加坡?lián)碛袕姶蠖夷芨傻恼I(lǐng)導人,但不可避免有一些新加坡公民會被遺漏。這就給了我們提供幫助的空間。 問:一些大的社團也許會繼續(xù)存在下去,但規(guī)模小一些的也能存在下去嗎? 答:每個組織都必須要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否則,這個組織就必須離開歷史舞臺。是的,一些小的華人社團也許會像海灘上的卵石那樣最后消失。這很正常。但許多社團已經(jīng)對自己的管理機構(gòu)進行了改革,這些社團會繼續(xù)存在下去。 問:在不斷變化的新加坡,越來越多的年輕華人更認同自己是新加坡人而非華人,這是否使華人社團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呢? 答:這使得華人社團的工作更具有挑戰(zhàn)性。這很可能意味著我們必須做更多的工作來推進中華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來源/新加坡《海峽時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