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需要改弦易轍
|
最近國際恐怖主義頻繁出擊,倫敦半月內(nèi)兩次(7月7日和21日)連環(huán)爆炸,埃及旅游勝地沙姆沙伊赫7月23日系列爆炸。在此種震蕩影響下,美英等國陷入“風聲鶴唳”,紐約曼哈頓7月24日發(fā)生兩場虛驚,至今美英還處在高度警戒中。 從“9.11事件”起,國際反恐戰(zhàn)爭進行將近4年,本·拉登等罪惡魁首沒有落網(wǎng),卡達組織沒有消滅,銷聲匿跡的奧馬爾7月25日又發(fā)出“圣戰(zhàn)”號召,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安全。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看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需要進行反思,檢視一下對國際恐怖主義的認識,轉(zhuǎn)變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方略。 認清國際恐怖主義與“三大矛盾”(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歐美民族與中東中亞各民族的矛盾,富國與貧國的矛盾)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是正確認識國際恐怖主義的關(guān)鍵。 “三大矛盾”是滋生國際恐怖主義的土壤,國際恐怖主義是這種土壤上的“毒菌”。他們本質(zhì)上是反人類反理性的,打著某種宗教和民族的旗號,利用極端主義的宗教狂熱和民粹情緒對信徒進行“洗腦”,使之喪失理性,甘當“人肉炸彈”進行“自殺式”恐怖攻擊。他們是某些宗教和民族中“異類”和“敗類”。印尼巴厘島大爆炸,埃及沙姆沙伊赫系列爆炸,以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國發(fā)生的多次爆炸表明,國際恐怖主義對待伊斯蘭教徒、阿拉伯人、巴基斯坦人……照樣“大開殺戒”。國際恐怖主義只是很小的“一群”,他們背叛了伊斯蘭教真諦,背叛了本民族根本利益,是匯集“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于一身的“人類公敵”,只要不是他們自己的信徒,不論是什么國家什么民族,不論信奉什么宗教什么教派,都可能是他們?yōu)E殺的對象。 國際恐怖主義分子多數(shù)來自中東中亞,并且披著某種宗教外衣,這就容易使人混淆國際恐怖主義同某些民族和宗教的區(qū)別。這種混淆十分有害,一方面容易傷害無辜,造成和加深民族宗教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另一方面,反而給真正的恐怖分子提供了進行陰謀破壞所需要的“煙霧”和“渾水摸魚”的可乘之機。 國際反恐斗爭必須有阿拉伯和中東中亞各民族以及伊斯蘭宗教界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這是因為,最有能力揭穿和剝掉國際恐怖主義偽裝外衣,把這一小撮“人類公敵”孤立起來徹底鏟除的,是阿拉伯等民族以及伊斯蘭宗教界。 國際反恐必須“標本兼治”。所謂治本,是要處理好“三大矛盾”,使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和睦相處,使歐美民族與阿拉伯和中東中亞各民族和睦相處,富有的西方國家?guī)椭袞|中亞的貧國擺脫貧困。所謂治本,是要盡可能縮小“打擊面”,對準目標集中力量,鏟除濫殺無辜的“人類公敵”――國際恐怖主義!爸伪尽迸c“治標”這兩個方面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必須同時并進。只有西方國家同阿拉伯和中東中亞各國的政府和人民聯(lián)合起來,才能使國際恐怖主義沒有藏身之地,消滅他們。 基于上述基本方略,首先要努力醫(yī)治好“三大矛盾”在中東的“兩大病灶”。 一大“病灶”是伊拉克。伊拉克戰(zhàn)爭“師出無名”,現(xiàn)在已經(jīng)演變成西方占領(lǐng)軍同伊拉克民族反抗力量的戰(zhàn)爭。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都在睜大眼睛看著伊拉克局勢。西方占領(lǐng)軍不撤出,就被視為是對伊拉克和中東阿拉伯伊斯蘭地區(qū)的占領(lǐng)。應當盡快把伊拉克全部主權(quán)交還給伊拉克人民,由伊拉克各教派各部族共同協(xié)商,解決他們中間的分歧,團結(jié)合作,重建伊拉克。伊拉克臨時政府面臨的最大考驗是如何推進各教派和各部族的和解與團結(jié),改善人民生活,爭取廣大民眾的廣泛支持。伊拉克臨時政府的基礎(chǔ)擴大了,鞏固了,得到全民的支持和擁戴,伊拉克才能得到安寧,局勢才能根本好轉(zhuǎn)?客鈬婈爜砭S持生存不但不能持久,而且違背民心,反抗不會停止,還將長期混亂和動蕩下去。 另一大“病灶”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阿巴斯上臺以后,經(jīng)過以巴雙方的共同努力,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稹。但是,最近形勢又開始惡化。如果有關(guān)各方不及時采取行動,挽救“中東和平路線圖”,戰(zhàn)火可能再起。以巴沖突不僅是雙方人民的災難,也是最傷害阿拉伯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的事情。如果戰(zhàn)火再起,沖突蔓延,就還會繼續(xù)影響整個中東局勢,以及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同西方的關(guān)系。 其次,要改善美國和西方國家同阿拉伯國家,特別是美國冠以“惡名”的伊朗、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的關(guān)系。布什總統(tǒng)在全球推廣民主制度的戰(zhàn)略思想,很值得商榷。每個國家的主權(quán)屬于該國人民,應當采取什么政治社會制度是該國人民的權(quán)利,外國不應干涉。推廣民主制度應當通過示范和榜樣的作用,而不是強力輸出和輸入。強力輸入必遭反抗,造成民族矛盾,朋友做不成,反成仇敵。給某些國家戴上“邪惡國家”之類罪名,更值得商榷。只能給美國樹立敵人,造成美國是“世界霸主”的霸道形象,徒逞“口舌之快”,起不了任何實際作用,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第三,美國和西方國家,應當善待本國的中東中亞族裔和伊斯蘭教徒,不但不應歧視,而且更應注意團結(jié)他們,使他們成為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積極力量。倫敦警察發(fā)生了誤殺巴西青年的悲;紐約警察給5名無辜游客戴上手銬,使他們跪在地下接受拍照,只因有人舉報他們“像中東人,攜帶背包”。這類事情如果發(fā)展泛濫,將傷害民族和宗教感情,對反恐并不利。 第四,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方法,應當“對癥下藥“,而不是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主要特點,是分散、隱蔽、游動、跨國界。除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quán)是“國家恐怖主義”,有正規(guī)軍,打常規(guī)戰(zhàn)爭以外,其他的恐怖主義活動都是:偷襲、爆炸、放毒、暗殺、劫持人質(zhì)之類。從形態(tài)上來說,不是“戰(zhàn)爭”,而是“刑事犯罪”。所以,國際反恐斗爭,不應輕易動用陸海空正規(guī)軍,而應主要使用武裝警察力量,必要時配合以特種部隊。要像對付間諜特務(wù)、走私販毒集團那樣,努力加強情報、偵察、追蹤、搜捕等工作。用戰(zhàn)爭對付恐怖主義是“大炮打蚊子”,不但勞民傷財,而且容易“殃及池魚”,造成無辜百姓的大量傷亡。(來源:美國《僑報》,作者:方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