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啟國夫婦 致力海外華語教學

沈啟國(左)、虞麗翔夫婦
華聲報訊:“許多在美長大的華裔孩子,小時候艱苦地學中文,曾說過:“I hate Chinese”。大部分原因,是中文教材不是從海外角度編寫!1997年創(chuàng)立“大華風采網(wǎng)”的沈啟國、虞麗翔夫婦,多年來致力于推動華語教學,月前才自北京參加第一屆世界漢語大會、第八屆漢語教學研究會返回灣區(qū)。 沈啟國在臺灣出生,1960年來美升學,就讀賓州州立大學傳播系期間,曾擔任中文系教授、于右任先生之女于想想的助教,開啟了對中文教育的興趣。之后進入聯(lián)合國總部工作,擔任有關亞洲地區(qū)發(fā)展及支持工作。虞麗翔自臺大外文系、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畢業(yè)后,從事語文教學。 沈啟國說,“為了讓自己四個孩子學好中文,找教材、想方法,才發(fā)現(xiàn)沒有適合美國長大學童的中文教材,決定自己動手做!眲傞_始的動機很簡單,研發(fā)適用于美國孩子學習方式的中文教材,召集一批在美國教書經(jīng)驗、曾直接教外國孩子的老師擔任主編,例如馬冰如(馬英九的三姊)等,編輯群里也有美國人。內容美術設計很卡通化,多以故事形式,導引學生進入語文世界,從小培養(yǎng)閱讀好習慣。開發(fā)出的這套啟發(fā)式互動教材,對象包括在美華裔兒童與學中文的各族裔學生,引起不錯的回響。 傳統(tǒng)學習中文要先背生字,“大華風采”教導孩子先學溝通,簡單的“我愛我的爸爸,我愛我的媽媽”,讓三歲孩子容易朗朗上口。教材的主要編輯是虞麗翔,編排、編輯、美術、網(wǎng)站制作則在北京,設計理念,要美國式而非中國式!敖滩闹,沒有傳統(tǒng)式穿圍裙的媽媽在廚房煮飯的畫面,取而代之的是媽媽開車shopping;也沒有爸爸在客廳看報紙,而改在計算機前。更符合美國文化!庇蓰愊枵f,學中文最好年齡是三歲開始,通過兒歌,光盤、計算機、網(wǎng)絡故事,游戲卡、字卡學中文,教材依不同年齡分為三套,有幼兒園至二年級、三至六年級、七至八年級。 孩子都最愛聽故事,在“大華風采網(wǎng)”中,皆以故事為導引。 小朋友可以在“天天可樂”單元中看到新故事;在“小小世界”翻閱兒童文學作家原創(chuàng)故事;“唐人街”讀家喻戶曉的中國名著、成語故事。也有幼童與網(wǎng)站互動學習中文,還能進入“故事接龍”,自己給故事新結局。 目前使用“大華風采”中文教材的家長和教師分布在美國各城市和亞洲多個地區(q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