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報訊:2003年9月14日,家住美國德州圣安東尼奧的陳磊潔和丈夫從廣東省電白縣社會福利院接過了年僅一歲的女兒麗晴(Lauren),從那天起,她的生活有了重大的變化。天真活潑的女兒為她和丈夫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而她也用自己的能力幫助著許多同她一樣的領養(yǎng)家長,找尋孩子們在中國生活的經(jīng)歷,成為了專業(yè)的信息搜尋人。 據(jù)美國《星島日報》報道,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得MBA學位的陳磊潔出生于中國福建,2003年初,她開始利用自己的語言優(yōu)勢幫助從中國領養(yǎng)兒童的美國家長提供翻譯服務,為不通中文的家長翻譯信件和有關(guān)文件。由于領養(yǎng)的孩子大多在半歲到兩歲之間,不少家長希望了解孩子在中國生活時期的點滴經(jīng)歷,而他們也希望陳磊潔能夠利用在中國的人際關(guān)系,幫忙找尋這些信息。 陳磊潔表示,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能夠找到孩子在中國的所有點滴基于幾種考慮,而其中最大的動力來自孩子。有的孩子大約在六歲開始便會發(fā)問,家長常會遇到“我是從中國來的,那我在中國的時候是什幺樣”或是“我在中國的時候有誰照顧我”類似的問題。 陳磊潔說,找尋孩子在中國的歷史也是給孩子的一個“珍貴的禮物”。美國的文化注重個人的獨立性,家長也希望為孩子保留完整的個人歷史記錄,利用照片等記錄下孩子成長的全部過程,如果能夠找到孩子在中國生活時的點點滴滴,便能彌補空白。 兩年來,陳磊潔為美國47個州以及13個國家的家長尋找孩子在中國時期的信息。而這也加深了領養(yǎng)家庭與中國的聯(lián)系。陳磊潔說,很多時候中國的兒童被外國家庭領養(yǎng),雙方在交流上會存在隔膜,中方的民政機構(gòu)有許多的顧慮,而外國家長則擔心自己問太多的問題就無法順利領養(yǎng)。而雙方都很信任陳磊潔,因為她來自中國,在美國又生活了很多年,理解雙方的文化特點。去年在她的組織下,家長們還向中國的福利院寄了20盒月餅,讓那里的員工和孩子過了一個開心的中秋節(jié)。 據(jù)介紹,在過去10年中,大約有17萬美國家庭從中國、東歐、中美洲和印度領養(yǎng)兒童,而其中尤以來自中國的兒童居多。美國國務院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02年共有5053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孤兒獲得國務院頒發(fā)的移民簽證,被美國家庭收養(yǎng),2003年共有6859人,而2004年共有704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