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和俄羅斯經(jīng)貿關系的發(fā)展,在俄經(jīng)商和學習的中國人日漸增多。在俄首都莫斯科,已經(jīng)形成了不少中國人的聚居區(qū),此間《新消息報》近日刊登《莫斯科的中國城》一文,從俄羅斯人的視角,介紹了在俄中國人的生活和工作現(xiàn)狀以及中俄人民之間的傳統(tǒng)友誼。
“友誼線”
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區(qū)在莫斯科的大型批發(fā)市場周圍發(fā)展起來。其中最大的要數(shù)伊茲梅洛沃市場旁的中國社區(qū)。這里被稱為“友誼線”。
中國商人租用了大量集裝箱,攤位附近擠滿了人力板車,拉車的都是塔吉克人,板車上堆滿了特大的裝貨包裹。幾乎每個集裝箱上都掛著硬紙板,寫有漢字和半通不通的俄文,大意是“求租房屋”、“出租集裝箱”和“尋賣主”。討價還價的主要是中國人,盡管他們的俄語非常蹩腳。這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商業(yè)語言:其中充滿了數(shù)詞、“很好”和各種奇特的手勢。
運到市場上的中國貨物種類繁多,數(shù)不勝數(shù):從普通的發(fā)卡、昂貴的皮衣到氣味濃烈的香料和瓷制餐具。一位姓趙的女商販這樣談她的經(jīng)驗:“最主要的是會進貨。這里面重要的不是趕時髦,而是要考慮到季節(jié)的溫度。我有一個朋友,在夏天之前進了一批足球,但那個夏天天氣很冷,結果虧了本。另一個朋友進了一批男裝,結果發(fā)了!壁w在莫斯科賣了5年的絨線衫。當被問及收入時,她神秘地笑了笑,雙手一攤,幾分為難地嘟囔說:“不多,沒有固定的收入?偸怯卸嘤猩,有一次3個月就賺了1萬多美元。”
中國街區(qū)
在“友誼線”入口附近有些賣中國水產(chǎn)品的攤位。其中包括冰凍的大蝦、魷魚和鯉魚。整個市場上彌漫著魚腥味。買海鮮的中國人說,用它們可以烹飪出美味菜肴,這種大蝦在莫斯科的商店里是買不到的。魚攤的旁邊是中國“迷你超市”入口(集裝箱內擺放著很多小桌子,賣的都是清一色的中國食品)。
市場內有中國美發(fā)店,還有不太正宗的北京烤鴨店。這里只是沒有專業(yè)的洗衣店,但商販們估計,洗衣店會很快出現(xiàn)。過去莫斯科有專門傳遞中文信息的尋呼臺。但隨著手機的普及,這樣的公司都消失了。
“友誼線”總有幾個年輕女孩,向中國人賣報紙。這些報紙刊登新聞和摘自中國媒體的分析文章。莫斯科這樣的報紙有近10家,例如《龍報》和《莫斯科晚報》等。主要是中國人在這些報紙上做廣告。
總之,中國人盡量克服身在異鄉(xiāng)的苦悶,在莫斯科可以買到中國電影DVD和卡拉OK光盤。莫斯科的每家中國飯店都設有卡拉OK單間。一到夜晚,中國人成群結隊地聚集到那里,喝酒唱歌。
俄羅斯人和中國人
我們在伊茲梅洛沃市場上認識的莫斯科人亞歷山大·波波夫說:“中國人都很好。當我在大學讀書時,我的同學告訴我說,學中文是件很好的事。他的理由是:中國是有前途的國家。我至今仍在學習中文,因為完全掌握這門語言是不可能的。”
我在莫斯科中心的一家中國餐館還遇到一個喜歡中國的俄羅斯人。他名叫伊戈爾·科波索夫,幾年前自己建立了一個網(wǎng)站。他說:“內容全是用俄文講中國的事,用中文講俄羅斯的事!薄拔蚁矚g中國。從7歲起,媽媽把我送到專門的中文學校,學習漢語。后來我又對中國的藝術感興趣。現(xiàn)在,我努力使兩國人民的友誼走上文明的軌道!
伊戈爾對自己的熟人俱樂部感到十分驕傲。他說:“那里很多人可以彼此相遇相識。中國人非常愿意與俄羅斯人交往!
(來源: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