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雖然過去了,但對于那些參與了“中華文化之旅”活動的港澳臺孩子們來說,這個假期最有意義也最令人難忘——他們登上了萬里長城、參觀了軍事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飽覽了武夷山秀色……在領略祖國山河之美的同時,還親身體會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祖國山河美
一談起這些,孩子們似乎就有說不完的話。在香港大學讀研究生的黃炳蔚說:“火車行了萬里路,我們也讀了萬卷書,廣東、福建、江西、珠江、長江、黃河……親身感受了南北的氣候不同、風光差異和文化的多彩后,書本上的歷史、地理知識一下就串聯(lián)了起來、活躍了起來,祖國這么‘博大’真是了不起!”
來自臺灣的高誼同學,自稱是沒回過山東老家的“山東人”,但是爺爺講的“雪白的山東饅頭夾著甜甜的大棗”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童年的記憶里。這次火車停靠山東某車站,他下車不停地拍照,直到乘務員提醒“火車要開啦!”才依依不舍地登車。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時,飄揚的五星紅旗令他深感自豪,同時他也為國旗班護衛(wèi)隊中有許多人是自己的老鄉(xiāng)而高興,他說:“山東大漢真威武!”
澳門女孩張小彥正在上高三,說起話來還有些靦腆:“首都北京真的好大好大!”下火車時看到那么多大學迎接入校新生,好希望明年來北京讀大學。人民大會堂真雄偉,第一次來北京就能在這里見到國家領導人,想也沒想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稱大家是“小狀元”,我們好高興。許爺爺很風趣,用粵語和大家交流,還告訴大家“及第粥”就是狀元才可以喝的粥,我們還要爭當小狀元!
家鄉(xiāng)月更明
與其他夏令營不同的是,此次團隊中除了年輕學生外,還有幾位年過花甲的爺爺“團員”。年輕人參加活動時更多的是新鮮、好奇,而對他們而言,銘刻在腦海中的則是“故地重游”和久遠的種種記憶。
72歲的趙先生抗戰(zhàn)時隨父親到處漂泊,曾暫居過重慶、北京等地,如今來到闊別多年的北京,聽到純正的北京話,他連稱“好聽極了”。雖說幼時住過的后海、地安門等地沒來得及一一重游,但今日的北京卻讓他極為感慨,“如今國家興盛、繁華的景象,與當年的外憂內患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在武夷山,當看到山崖上依然留有當年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為抗擊日寇而刻下的標語“打倒日寇,保我中華”時,老人十分激動,小心地從懷中掏出一個保存良好的小包,然后從里面拿出了幾張“大刀隊與日寇拼殺”的小畫片。他對記者說,這是抗戰(zhàn)勝利后,在北京收集到的煙盒里的畫片,“歷史滄桑,但是決不能遺忘!”
多次回大陸探親的王老先生對祖國大陸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大為贊嘆;叵敫母镩_放初期,不少海外同胞回鄉(xiāng)探親時總少不了帶些金戒指、金項鏈什么的。但提到現(xiàn)在,老人卻連連搖頭笑道:“哪里還要這些!”老人說,海峽兩岸都是中國人,但臺灣有些人卻否認自己是華夏兒女、要搞“臺獨”。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兩岸加強交往,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國和平統(tǒng)一。
(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09月02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