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愛中華“莊一中”——紀念父親莊希泉誕辰115周年
文/莊炎林
今年9月9日,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實業(yè)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僑務工作主要領導人之一——莊希泉同志誕辰115周年紀念日。 莊希泉同志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民主革命而數(shù)次下南洋,爾后舍生忘死領導震動馬來亞半島的“爭人權(quán),反苛例”和告敗新馬總督的斗爭,夫婦并肩奔走海內(nèi)外投身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父子同赴國難冒險變賣全部香港家產(chǎn)支援革命和抗日斗爭,代表海外僑胞迎接新中國成立,在中南海向毛主席、朱總司令獻旗;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僑委副主任委員、全國僑聯(lián)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華僑大學董事長等領導職務,并在“文革”之后,于95歲時被中共中央批準為正式黨員,成為中共黨史上入黨年齡最高的黨員之一。在他長達一個世紀富有傳奇色彩的百歲人生歷程中,飽受憂患,歷經(jīng)磨難,卻始終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執(zhí)著地實踐了他親筆寫下的“永愛中華,此志不渝”的誓言。 作為他的兒子,我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和父親一起同赴國難,生死與共。此后,我們又天各一方地投入為建立新中國而斗爭的革命洪流。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都從事過僑務領導工作,我曾擔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和全國僑聯(lián)主席。為了紀念莊希泉同志誕辰115周年,中國集郵總公司特意制作和發(fā)行一套紀念郵票,需要我提供郵票設計歷史資料。我以深切的緬懷之情,翻閱記載他為祖國的獨立、解放、昌盛、統(tǒng)一而奮斗不息業(yè)績的文字、圖片、用品,感慨系之。特別是撫摸著一枚刻著端端正正的“莊一中”3字的人名圖章,又沉浸在對他那段充分體現(xiàn)中華兒女民族骨氣的難忘往事和回憶之中—— 1922年5月,我父母莊希泉和余佩皋在廈門創(chuàng)辦了廈南女子師范學校(后改名廈南女子中學,至今還在,為新加坡名校),分別任董事長和校長。盡管他們忙于商務、操持教務,卻非常關(guān)心國事。 1925年5月,上海發(fā)生“五卅”慘案,中共黨員顧正紅被日本帝國主義者殺害,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各地掀起了反對英日帝國主義的運動。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莊希泉、余佩皋參加了孫中山改組后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國民黨,均出任國民黨福建省臨時黨部執(zhí)行委員!拔遑Α睉K案后,莊希泉、余佩皋等即在廈門積極組織“外交后援會”,由廈南女中帶頭發(fā)動罷課、罷市、抵制日貨。他們的愛國行動,激怒了日本帝國主義者。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承認日本對臺灣的侵占。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達到永久統(tǒng)治臺灣的目的,頒布特別法令規(guī)定:凡是臺灣籍民及其親屬均為日本屬民,不得參加外國的政治結(jié)社活動,否則就以違反法律而予以治罪。 由于莊希泉的父親莊有理在甲午戰(zhàn)爭前已在臺灣設有商號,曾在臺灣居住,日本駐廈門總領事館以此為借口,說莊希泉是日本的屬民,違反了日本特別法令的規(guī)定,于1925年7月4日拘捕了莊希泉,要求莊希泉公開發(fā)表聲明退出國民黨,即可予以釋放,遭到莊希泉的嚴辭拒絕。消息傳開后,廈門80多個愛國團體與日方進行交涉,但仍無濟于事。7月14日,日本總領事館派人將莊希泉從廈門押送至臺北的監(jiān)獄。在上船離港時,廈門數(shù)千群眾到碼頭送別,莊希泉站在甲板上,不顧憲兵的阻攔,大聲疾呼:“我是中國人!” 莊希泉在臺北的監(jiān)獄里被囚禁了9個多月,經(jīng)臺灣許多愛國人士和團體的呼吁和設法營救,于1926年4月釋放出獄。出獄那天,日本殖民當局做出規(guī)定:莊希泉是個危險分子,只能留在臺灣、日本居住,絕對不準回中國大陸。于是莊希泉不得不暫時住在臺灣并往返日本。在臺灣和日本居住的幾個月里,莊希泉無時不在掛念祖國家鄉(xiāng),懷念妻子兒女,他想方設法早日重返斗爭的第一線,為反帝、反封建貢獻力量。經(jīng)過數(shù)日的努力,他終于掌握了情況,想出了脫身的辦法。他得知由臺北到東京的輪船要經(jīng)過上海,1927年春天,莊希泉搭上了一艘由臺北經(jīng)上海到東京的輪船。當船在上海停泊時,他趁日本人不備,丟下行李,上了碼頭潛入市區(qū)。第二天,莊希泉立即在上!缎侣剤蟆返菆舐暶鳎骸拔沂侵袊,并非日本殖民”。他取名“莊一中”,并刻了一枚圖章,寓意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屬于中國的,莊希泉是一個堂堂正正有骨氣的中國人。 這枚1.2厘米見方的小印章,是莊希泉先生絕不承認將臺灣劃為異國,絕不屈服日本對中國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為了做一個中國人而頑強斗爭的歷史物證。幾十年來,他一直將它保存著。如今,也作為父親留給我的寶貴的紀念品珍藏著。 1997年,中共中央正式批準福建省委、廈門市委的呈報,決定在廈門籌建莊希泉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澤民特為莊希泉紀念館題寫了館名。這枚“莊一中”圖章無疑應當是紀念館珍貴的革命文物,廣大參觀者不僅能真切地感受到莊希泉忠誠堅毅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能深刻地認識到:正是由于莊希泉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對民族對國家具有堅不可摧的強烈歸屬感和認同感,“永愛中華,此志不渝”才真正成了他畢生的精神支柱。 早在1920年5月,新加坡英國殖民當局為實行文化奴役,扼殺華僑教育,頒布《海峽教育條例草案》,莊希泉毅然領導了震動馬來亞半島的“爭人權(quán),反苛例”斗爭,被捕入獄,逾期拘留了近3個月,官司一直打到倫敦英國樞密院,終于告敗英國新馬總督,宣告莊希泉無罪釋放。這大長海外僑胞志氣,大滅殖民當局威風。殖民當局被迫釋放莊希泉后,又無理地借故拘捕他,匆匆宣判將莊希泉永遠驅(qū)逐出境,并于1921年1月12日,將他強行押上出境的輪船。臨行前,莊希泉滿懷激憤地寫下了《出境臨別》,在詞中吶喊:“我十年相親的同胞啊!望你勿從此灰心,望你勿從此便輟,待故國山河重改造,從頭說!痹谒痪氲貐⒓訆^斗,親眼見證祖國舊貌變新顏之后,真摯的愛國之情愈加熾熱,為祖國的統(tǒng)一而不遺余力。直到他以95歲高齡再三要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申請書中,還向黨中央表達了“為實現(xiàn)包括臺灣在內(nèi)的祖國統(tǒng)一而盡最大的努力”的愿望。拳拳報國之心,溢于言表。 在紀念莊希泉同志誕辰115周年的時候,我們可以告慰這位世紀老人的是,香港、澳門都已回歸祖國懷抱,但他老人家念念不忘的臺灣和祖國的統(tǒng)一尚未實現(xiàn)。我們一定要完成老一輩未竟的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這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神圣歷史使命。 (作者為原中國僑聯(lián)主席,本文為在9月24日紀念莊希泉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