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老歸僑葉奇思8年著書百萬字
一位曾參與抗日救國并在汕頭工作了10多年的老歸僑,在76歲高齡時開始多次遠赴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高等學府和圖書館,收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華僑救國救鄉(xiāng)的歷史資料,并編輯成冊,歷經8年,已寫就三本著作百萬余字,為中國僑務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史實資料和愛國主義教材,備受海內外愛國人士尤其僑務研究團體的推崇。 這位老人就是解放后汕頭外貿事業(yè)的拓荒者葉奇思,1979年至今定居香港。日前,汕頭都市報記者采訪了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革命老人。 葉奇思老人已84歲,鶴發(fā)童顏,思維活躍,健談平和。他為何于垂暮之年,還如此不辭勞苦筆耕不輟?他說,這與他的革命生涯有很大關系。原籍廣東惠州的葉奇思,原名葉綠和葉康海,數(shù)代僑居馬來西亞,他中學時期就已與其老師、后曾任廣東省長的梁靈光參加救國地下工作。1935年,他因參加學運而被學校開除。隨后集“伊利奇”和“馬克思”末字改名“奇思”,轉學繼續(xù)開展救亡運動。1938年初,他與曾復揚、丘世民等籌組惠僑青年服務團士門月隊,1938年任檳城《現(xiàn)代日報》駐吉隆坡記者,拿手中的筆桿子喚醒華僑的愛國熱情。后因環(huán)境關系,于1941年7月暫離馬來西亞至香港。香港淪陷后,又逃亡至廣東韶關,遇著名經濟學家陶大鏞,從事出版社工作,隨后進入廣西大學就讀,抗戰(zhàn)勝利后在廣州主編《自由》《筆會》兩本雜志。1953年被調至汕頭外管局、海關和外運等單位工作。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期間,馬來西亞華僑為救國救鄉(xiāng)做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工作?上窖髴(zhàn)爭爆發(fā)時,南洋各地被日軍占領,所有惠州會館的檔案資料都被銷毀,以致這段歷史資料幾成空缺。作為當年在馬來西亞參加過救國救鄉(xiāng)工作,熟悉了解當時情況的新聞記者葉奇思,不愿看到這段光輝史跡湮沒,于是在他76歲那年,決心找到這段歷史的資料,結集成冊,使人能全面了解海外赤子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竭盡全力援助祖國解放事業(yè)的崇高精神,以教育后輩,發(fā)揚華僑愛國愛鄉(xiāng)的傳統(tǒng)。 在這個過程中,葉奇思遺憾地發(fā)現(xiàn),國內有關單位關于馬來西亞華僑救國歷史的資料非常匱乏,甚至有些學者和教授公開的研究資料也有謬誤。后來,他得知馬來西亞一所高等學府藏有當年《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的縮微膠卷,作為當年的記者,葉奇思深知這些報紙對研究華僑救國的歷史價值,不顧年邁立即奔赴馬來西亞。 到了馬來西亞,葉奇思才知道這些資料是藏在新加坡的一所高校的圖書館里,于是轉道新加坡,查閱到1938年至1941年出版的《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從中收集到數(shù)百份有關資料。在新加坡期間,葉奇思老人每天都是帶著面包整天泡在圖書館里。 到了1998年,葉奇思整理編寫的《赤子丹心》上篇經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共27萬字。在《赤子丹心》中,葉奇思把南洋華僑救鄉(xiāng)的各項活動的資料很完整系統(tǒng)地收集,有緣起、有過程,有許多急切緊張的行動,熱烈募捐的場面。以武漢合唱團1938年至1940年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宣傳救亡工作和全馬僑胞支援抗戰(zhàn)光輝歷史的《赤子丹心》第二冊60多萬字即將付梓,下篇30余萬字也將于近期完成。 (來源:新華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