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僑僑眷的貼心人 ——記雷州市僑務外事局扶持貧困歸僑事
華聲報訊:廣東省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島腹地,是一個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全市有歸僑215戶、314人,處于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貧困歸僑有36戶、132人。他們致貧原因主要是家庭基礎差、底子薄、勞力少、資金缺。為了扶持這些弱勢群體走上致富之路,雷州市僑務外事局把扶貧工作當作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項政治任務抓,成立扶貧領導小組,挨家挨戶調(diào)查摸底,弄清貧困根源,根據(jù)他們的實際情況扶持發(fā)展種植、養(yǎng)殖、加工業(yè)及幫助解決具體實際困難。十幾年如一日地、扶持一家一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譜寫了一曲曲脫貧之歌。 唐天富系1953年從泰國回國定居的華僑,起初他一家四口人居住在北和鎮(zhèn)魚塘村,八十年代初搬遷到唐家圩居住,以經(jīng)營小賣攤生意為生,租住一間用瀝青紙搭建的小屋。為幫助他一家人居有其屋,1989年雷州市僑務外事局扶持8000元,幫助其在唐家圩購一座占地面積62平方米宅基地,建起一間面積36平方米的平頂樓房。為解決其生計問題,1991年又資助3200元幫助他建起一間鐵皮屋小賣部。漂浮不定的歸僑家庭有了一個棲息的靠岸點,生活也過得比較殷實。 歸僑王家全1968年隨父母親從馬來西亞回到南興圩居住,16歲時父母親相繼去世,為了照顧二個弟弟讀書,王家全被迫輟學去打工。當時,王家全對生活已失去信心,兄弟三人無依無靠過著半流浪式生活。為幫助王家全兄弟擺脫困境,雷州市僑務外事局采取了意志扶持、政策扶持、資金扶持三管齊下的方法,多次找王家全談心,鼓勵他樹立起生活信心;找有關部門按政策給予支持和照顧,幾年間,共扶持資金25000多元,幫助他們兄弟辦起了化肥銷售店、糧食加工廠,種植甘蔗50畝。昔日的流浪漢如今成為當?shù)爻雒母辉簟?br> 歸僑黃志英一家四口,1979年從越南回企水港定居,被安置在漁業(yè)大隊的一間舊瓦房居住,全家生活靠丈夫馮其雄出海捕魚維持。1996年秋,其丈夫出海捕魚時遇到強熱帶風暴,船翻人亡。家庭失去主心骨,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由于居住在漁港,沒有田地耕種,為了維持女兒和兒子讀書,黃志英不分日夜地到當?shù)剞r(nóng)村打工,給農(nóng)民割稻、砍蔗、割菜等。但給農(nóng)民打工不穩(wěn)定,農(nóng)忙時有,農(nóng)閑時無,三餐難顧。雷州市僑務外事局得知情況后,積極主動與當?shù)卣?lián)系,并取得市分管僑務領導的支持,經(jīng)過努力,企水鎮(zhèn)政府同意接收黃志英到鎮(zhèn)環(huán)衛(wèi)處工作,一家人的生活總算有了著落。但屋漏又逢連夜雨,1999年強臺風把她住房的瓦片刮走了一大片,房屋成為嚴重危房。為幫助她重建家園,雷州市僑務外事局支持6000元,并爭取奮勇華僑農(nóng)場支持木桁30條,幫助她建起了一間60平米的瓦房。其女兒、兒子讀書畢業(yè)后,僑務外事局又出面聯(lián)系有關部門給他們安排工作。現(xiàn)在女兒在一家衛(wèi)生院當護士,兒子在一家冷凍廠打工,一家人生活過得和睦、幸福。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歸僑、僑眷在僑務部門的扶持下,走上了致富道路,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雷州市僑務外事局也因為僑排憂解難、處處為歸僑僑眷著想、為歸僑出主意,而被他們譽為歸僑之家、歸僑僑眷的貼心人。(湛江市外事局、僑務局)
|